初中语文700组常考易错字

初中语文700组易错字

弊病(蔽) 提纲(题) 沧桑(仓)

脉搏(膊) 贡献(供) 迥然(炯)

诋毁(砥) 穿插(串) 默契(挈)

文牍(渎) 掠夺(略) 赏罚(尝)

姑息(估) 急躁(燥) 作祟(崇)

气概(慨) 矫健(骄) 琐屑(锁)

涣散(焕) 高亢(吭) 驾驭(奴)

简练(炼) 篡夺(纂) 武装(武)

谩骂(漫) 奋发(愤) 跋涉(足步)

讴歌(呕) 贸然(冒) 宽敞(敝)

蹂躏(揉) 肄业(肆) 部署(布)

教唆(梭) 分歧(岐) 赌博(搏)

演绎(译) 山坳(拗) 调剂(济)

融会(汇) 杂沓(杳) 荤腥(晕)

强悍(焊) 振奋(震) 泯灭(抿)

阔绰(卓) 幌子(晃) 辍学(缀)

皎洁(佼) 凋敝(蔽) 规矩(距)

针灸(炙) 整饬(伤) 垮台(垮)

证券(卷) 憧憬(瞳) 严峻(悛)

熟练(练) 自恃(侍) 仓皇(怆)

怄气(呕) 蔓延(漫) 烦琐(锁)

穿戴(带) 遭殃(秧) 寂寞(莫)

挑衅(畔) 贫瘠(脊) 抉择(决)

赔偿(陪) 坦诚(城) 偌大(诺)

蹒跚(姗) 迸发(并) 精湛(堪)

既然(即) 布置(部) 覆没(复)

亟待(急) 暮霭(蔼) 狂妄(忘)

伶俐(玲) 连襟(联) 松弛(驰)

云霄(宵) 敬佩(配) 羁绊(拌)

砥砺(诋) 眩目(炫) 嗟商(蹉)

妨碍(防) 剔除(踢) 呕吐(沤)

谛听(啼) 感慨(概) 害臊(躁)

范畴(筹) 真谛(缔) 寒暄(喧)

诬告(污) 盲目(肓) 附会(符)

精悍(焊) 大致(至) 墙垣(恒)

愤慨(概) 教诲(悔) 瑰丽(魁)

迁徙(徒) 弧度(狐) 秘诀(决)

狙击(阻) 震撼(撼) 通缉(辑)

蜡纸(腊) 商榷(确) 杀戮(戳)

崛起(掘) 晾干(凉) 宽恕(茹)

清澈(沏) 严厉(励) 委靡(糜)

拖沓(踏) 隔膜(膈) 良莠(秀)

苦恼(脑) 接洽(恰) 眨眼(贬)

厮杀(撕) 告罄(馨) 慑服(摄)

惆怅(稠) 饶恕(挠) 伸张(申)

漱口(濑) 惊骇(赅) 蛰伏(蜇)

袒护(坦) 清晰(淅) 聆听(吟)

调查(察) 报销(消) 胁迫(协)

鹿茸(葺) 针砭(贬) 胁从(协)

喧闹(暄) 造型(形) 怠慢(漫)

自诩(翊) 荧光(莹) 卫戍(戌)

通牒(谍) 渲染(喧) 大概(慨)

昭雪(招) 陡坡(徒) 震撼(振)

沦落(伦) 沮丧(诅) 谒见(竭)

伎俩(技) 魅力(魁) 赡养(瞻)

檄文(激) 楷书(偕) 鹤唳(戾)

怂恿(纵) 掣肘(制) 勉励(厉)

晌午(响) 恬静(甜) 荟萃(会)

漫谈(慢) 纵容(从) 造诣(旨)

恪守(格) 描摹(瞄) 蜕化(脱)

缜密(慎) 熏陶(陶) 恼火(脑)

游弋(戈) 装订(钉) 濒临(频)

痊愈(全) 编纂(篡) 涵养(函)

清澈(辙) 引申(伸) 迟钝(钝)

玲珑(玲) 视察(查) 偏袒(坦)

颠覆(复) 修葺(茸) 憋气(敝)

逍遥(消) 简陋(漏) 疲塌(踏)

闪烁(铄) 拉拢(扰) 荒谬(谎)

怅然(伥) 撒谎(慌) 赚钱(嫌)

谙熟(暗) 仓促(伧) 陷阱(井)

孪生(挛) 宣泄(宣) 谗言(馋)

即使(既)

四字词语

A

和蔼(霭)可亲、 唉(哀)声叹气

安(按)装机器、 黯(暗)然销魂

黯(暗)然失色、 道理深奥(粤)

佶屈聱(骛)牙、 飞扬跋(拔)扈

B

纵横捭(俾)阖、 稗(裨)官野史

甘拜(败)下风、 坂(板)上走丸

略见一斑(般)、 班(搬)门弄斧

绊(拌)脚之石、 斑(班)驳陆离

比分扳(板)平、 安邦(帮)定国

气势磅(滂)礴、 自暴(曝)自弃

英雄辈(倍)出、 并行不悖(背)

艰苦备(倍)尝、 关怀备(倍)至

杯(抔)水车薪、 刚愎(腹)自用

民生凋敝(蔽)、 遮天蔽(避)日

大有裨(稗)益、 还璧(壁)归赵

白璧(壁)微瑕、 金碧(壁)辉煌

锋芒毕(必)露、 比比(彼)皆是

奴颜婢(卑)膝、 蓬荜(壁)增辉

麻痹(庳)大意、 明(辩)辨是非

辩(辨)证理论、 残编(篇)断简

针砭(贬)时弊、 按部(步)就班

部(布)署已定、 筚(毕)路蓝缕

C

相辅相成(承)、 一张一弛(驰)

惨(残)无人道、 篡(窜)改政策

窜(篡)改文件、 明察(查)秋毫

酒中掺(渗)水、 为虎作伥(帐)

扬长(常)而去、 老生常(长)谈

天崩地坼(折)、 清澈(沏)见底

诚(城)惶诚恐、 称(趁)心如意

良辰(晨)美景、 城(成)下之盟

计日程(成)功、 驰骋(聘)疆场

游日骋(聘)怀、 瞠(嗔)目结舌

故作矜持(恃)、 人所不齿(耻)

嗤(斥)之以鼻、 一筹(愁)莫展

觥筹(畴)交错、 忧心忡忡(重)

充(冲)耳不闻、 相形见绌(拙)

椎(捶)心泣血、 川(穿)流不息

别出心裁(才)、 因材(才)施教

刺刺(剌)不休、 义不容辞(词)

义正词(辞)严、 含糊其辞(词)

闪烁其辞(词)、 隐约其辞(词)

出类拔萃(粹)、 强词(辞)夺理

信口雌(词)黄、 编纂(篡)字典

不知所措(错)、 鞠躬尽瘁(粹)

语文七年级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春》朱自清 

 一、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后改名自清,是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籍浙江绍兴,后定居扬州,故自称“扬州人”。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诗坛。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代表作诗文集《踪迹》,散文集有《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有《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  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绿》《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二、词语解释 

 ①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②朗润:明朗润泽 

 ③赶趟儿:原意指赶得上,这里的意思是各种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④酝酿:原意是造酒,这里是说各种气息混合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⑤婉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⑥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招展,迎风摆动 

 ⑦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打算在春天。意思是,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情及早安排好  

⑧吹面不寒杨柳风:出自南宋的 志南和尚《绝句》: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  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三、中心思想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绘了大地春回、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通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五幅主要图画,赞美春的活力带给人以  希望和力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

《济南的冬天》老舍 

一、作者简介 

老舍,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舍予”“老舍”(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收在《老舍文集》里。“舍予” 是“舒”字的分拆:舍,舍弃;予,我。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  思。“舍予”“老舍”,就是他一生忘我精神的真实写照。 

二、词语解释  

①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②温晴:温暖晴朗  

③着落:可以依靠或指望的来源  

④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⑤秀气:清秀。这里形容小山秀美小巧  

⑥澄清:这里指水清澈见底  

⑦贮蓄:存放,储藏  

三、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在这篇写景散文中,作者抓住济南地处北国而冬季气候"温晴"的特点,描绘了济  南的阳光、小雪、山山水水,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自然风光的挚爱深情。

雨的四季

刘湛秋有一支没有音符的乐曲,一点一滴,奏出欢快合谐而又美丽的旋律,只有细心倾听的人,才了解它的深意。这就是雨,它似歌、如诗、像画,春雨柔美,夏雨猛烈,秋雨清凉,冬雨冷静,各式各样的雨滋润着万物也浸润着人的心灵。被誉为中国抒情诗之王的当代诗人刘湛秋的美文《雨的四季》就是这样一首四季雨歌。  一、作者  

刘湛秋 1935年 10月生,安徽省芜湖市人。当代诗人、作家、翻译家、评论家。著有诗集《写在早春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快乐》,曾被  誉为“当代抒情诗之王”。

  二、思考: 

 1.文章为什么叫“雨的四季”而不叫“四季的雨”? 

 (1) 更有韵律美  

(2) 文章写的不单是四季的雨,更是雨中的四季。“四季的雨”:单纯强调 “雨” ,显得呆板、生硬。“雨的四季”:充满灵动,赋予了“雨”一定的人格化,充满情趣和意境。  

2.分析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

春雨:柔情而生机夏雨:热烈而粗犷秋雨:端庄而沉思冬雨:自然而平静  

3.结合全文,谈谈作者爱恋雨的理由是什么?  雨给作者的生命带来活力,给感情带来滋润,给思想带来流动,使灵魂得到净化。   4.四季的雨有什么特点,给整个大地带来了什么变化? 

5.分析文章的语言特征,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 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效果 ?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6.“春雨图” 这段文字是如何写春雨的?是直接描写还是间接描写?是间接描写。这段文字实际上写的是春雨给万物带来的变化。确切的说,这应该是一幅“春雨初霁”图,因为它展现的是雨过天晴的春意盎然。作者的笔墨主要  放在了春雨给世界带来的变化上。 

 7.作者说:“只有这一场雨,才完全驱走了冬天,才使世界改变了姿容。”那么在春雨到来之前“世界的姿容”是什么样的呢?   植物是僵硬的,颜色是昏黄的,空气是干燥的,整个世界是寂静的,然而润物细  无声的春雨来了,一切都变了。 

8.春雨图中作者都描绘了哪些具体的景物?  

树、水珠子、水雾、小草、空气等  

9.作为一篇优美的散文,本文在写景上有许多亮点,你认为春雨图中有哪些亮点?  

① 树:“树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把树写活了,人格化了,如果把“特别明亮的”去掉,是否影响表达效果?——影响。“特别明亮的”生动形象地写出树木刚刚从寒冬中苏醒过来,树干泛出黄青、嫩叶萌发时的那种鲜活的生机。 

②花:把花苞滴下来的水珠子与少女的眼泪作比,说它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使本来平淡无奇的自然现象拥有了人的神态和情感。一滴水珠尚且如此娇媚,那么那朵花呢?那个春雨浸润下的春天呢?一定是更加美艳动人吧!  

③水雾:或浓或淡的水雾映射着雨后的阳光,更映射着雨后的美丽世界。 

④小草:谁听过春草复苏、萌发、成长的声音?作者听到了。这沙沙声是真正热爱大自然、珍视生命、细心于生活的人用心灵听到的,这美丽的文字是作者用细  腻的心写出来的。

⑤空气:空气本是无色无味的,平常到甚至让人忽视。可是在作者笔下空气却在春雨过后透出果子一样的芳甜,这正好可以和我们学过的一个句子互相诠释“清新的空气使我觉得呼吸的是香”。  三、小结 

 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  摘录的句子是:也许,到冬天来临,人们会讨厌雨吧!但这时候,雨已经化妆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表达作用是:写出了春雨的美丽与妩媚“ 飘然莅临人间”写出了春雨降临的动态美,表达出了作者对冬雨的喜爱之情。

《古代诗歌四首》 

 诗歌的分类, 

 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 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 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 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3、 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 、写景诗 、友情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等 。

《观沧海》

  1、 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 《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 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必须掌握的内容: 

 1、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四句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四句是互文见义,作者以奇特而丰富的想象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作者以沧海自比,通过写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来表现诗人自己的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这为千古名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  选自《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 

 2、 背景  天宝年间,王昌龄被贬为龙标尉。作者闻讯,写了这首诗寄给他,表示慰问。 

 3、 词义:  左迁:降职。杨花:柳絮。子规:杜鹃鸟。  五溪:五条溪水名。 

 4、 译文  暮春时节,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水;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5、 主题:  表达了对友人的同情和关切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自己遭遇的感伤情绪。

 6、 赏析要点: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古人论诗有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李白诗中可为例的一句是:杨花落尽子规啼。  诗中写“杨花”“子规”的作用是什么?  (李白的这首七言绝句在前两句的写景中有什么特色?)  写“杨花”且“落尽”是先点时令,这样的“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本诗首句通过各种意象,渲染出在暮春季节的一种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悲苦、哀怨的心情。  

7、艺术手法:  *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表达了对朋友的真切关怀,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凭借想象让自己的心独立于身体之外,或随狂风,或随明月,飞向远方,于浪漫的想象中表达了悠远深邃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 

 1、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人。 

 2、 首联: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颔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潮水上涨,江面顿时开阔,江水似乎与岸平了;船行江中,和风顺江吹来,船帆端端正正地高挂着。作者通过“风正一帆悬”的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表现了出来。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不言思乡之情,而思乡之情自在其中。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鸿雁传书的典故,便想让大雁把他这游子的音讯带给洛阳家乡。“乡书”、“归雁”与首联的“客路”、“行舟”,遥相呼应,流露出身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清淡的乡思愁情。

 3、中心思想:《次北固山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江南春天的壮丽画面,写出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漂泊之情,并流露出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真挚情怀。 

 必须掌握的内容:  

1、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在描绘长江景色。 

 2、 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蕴含新事物孕于旧事物解体之时的哲理,表达作者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名句——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3、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见雁思亲,表现了淡淡的思乡愁绪。  

4、 这首诗的首联、颔联、颈联都是对偶句。 

5、 你还能想起另外一些表现乡愁的诗句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 站在江边微风轻拂,江水浩淼,波平浪静,一叶白帆悠然地飘荡在江面上,恰似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天净沙·秋思》 

1、 马致远,生卒年不详,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后人把他和关汉卿、白朴、王实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 题目解说:“天净沙”,曲牌名。“秋思”,是题目,意为秋天里的思念。  题眼是“思”,“秋”是特定时节,“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内容。  

3、 前两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沉重的脚步与无限的愁闷。 

4、 此曲描绘了秋天黄昏的景色,烘托了浪迹天涯的游子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必须掌握的内容: 

 1~3句:用九个景物构成一幅水墨画,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之情。  

4~5句:用了夸张。表达游子漂泊在外思乡的悲情,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第二单元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一、文学常识  《秋天的怀念》体裁:散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作者: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作者与背景 

 史铁生(1951—2010),当代作家。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原籍河北涿(zhuō)县,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维持生命。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出血逝世。史铁生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二、字词  残疾 焦躁不安 憎恨(zēng) 暴怒无常 砸碎 墙壁 沉寂 瘫痪(tānhuàn) 侍弄(shì) 捶打 整宿(xǐu) 翻来覆去 唰唰啦啦 憔悴(qiáocuì) 央求 神色 喜出望外 絮絮叨叨 豌豆 仿膳 踩扁 敏感 诀别 淡雅 深沉 泼泼洒洒 烂漫创伤(chuāng)  词语解释: 

 1.瘫痪(tānhuàn):由于神经机能发生障碍,身体某一部分完全或不完全地丧失活动能力。 

 2.憔悴(qiáocuì):形容人脸色不好。  

3.整宿:整夜,整个晚上。 

4.诀(juã)别:分别(多指不易再见的离别)。 

5.絮絮叨叨(xùxùdāodāo):形容说话等连续不断。

三、问题巩固  

(一)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试结合上下文做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解析: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扑”“抓” 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解析:“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即使“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  

解析:仅仅因为“我”勉强(qiǎng)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闻逸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二)“我”的“暴怒无常”有哪些表现?对此应该怎样理解?  解析:“我”的暴怒无常,主要表现在不能以欣悦或者平常的心情接受本来美好的事物。无论是春天的归雁,还是甜美的歌声,或是外出赏花,都不能唤起“我” 对生活的热情。其本质是面对自己的不幸,缺乏理性的认识和正确的态度,因而丧失了生活的信心,自然也不能理解母亲的苦衷。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现“我”懊悔的语句,体会其深层意思。  解析:第2自然段“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为自己没能关心母亲的健康而难过。第5自然段“我没想到她已经炳成那样。”为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而悲伤,为自己的“暴怒无常”而懊悔。“我”正是在这样的反思与醒悟中变得成熟了。  (四)找出第1段中的叠用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 

 叠用词语: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解析:两个“悄悄地”,描写母亲来去时小心谨慎的动作,其中包含了无限的宽容和忍耐;“偷偷地”,表现了母亲不忍打扰“我”、不想激怒“我”,耐心等待“我”安静下来的心理和情态;(眼边)“红红地”,含蓄地表明母亲刚刚哭过,面对“我”的不幸,她比“我”更为痛苦,又无可诉说;“去走走”极为口语化,看似不经意的话语,掩饰不住高度紧张的期待心情,因为对这样的提议, “我”是不容易响应的;“好好儿活”口语化表达,朴实而真切,万千牵挂与不舍,尽在不言中。6.《散步》 莫怀戚一、作者  莫怀戚,1951年出生,重庆人。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散步》《诗礼人家》等。

二、课文内容作者通过选取祖孙三代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这个生活侧面,生动的展示了这一家人互敬互爱、和睦相处的身后感情和生活情趣,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三、结构  思考: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时间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A、 散步的人有:我 母亲 妻子 儿子  

B、 散步的地点是:田野  

C、 散步的季节是:初春  

D、 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分歧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思考:文中哪些地方写了景?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请用:“初春之景是美丽的,美在___”句式品赏。 

 概括课文中每个人物的特点。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儿子)  我:孝顺善良,关爱母亲  我的母亲:慈爱亲切,善解人意,爱护小辈  我的妻子:温柔贤惠 

 我的儿子:天真活泼,聪明伶俐找出过渡段落,并概括。  过渡:我们一家四口在这样美丽的初春田野上散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可是一个小小的分歧却让我面对一个两难的选择。  思考:在面对分歧时,我的决定是什么?为什么我会感到责任的重大?  我决定走大路。人到中年的“我”是家庭的主干。母亲、妻子、儿子都听我的,我的决定直接影响家庭的和谐,于是我感到责任之重大。(这其中表达式我对母亲、妻子、儿子三人浓浓的亲情。)  怎样理解“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我”和妻子就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小孩,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延续,这血脉相连的三代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老人、小孩组成当前典型的小家庭,而整个世界正是一个个小家庭组成,所以说背起的是整个世界。 

 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在田野上散步。有什么不同?有何作用? 

 写作技巧一 开门见山,直接叙事。  

写作技巧二  抓住细节,刻画人物。  

写作技巧三  结尾点题,升华主题。  

写作技巧四  巧借景物,烘托主题。  

写作技巧五  巧妙穿插,交代内容。  

作用:让时空更集中对称美 

 ► 有的浓,有的淡。  

►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课堂小结  亲情有一种奇妙无比的力量,亲情是一个永不褪色的话题,亲情是一坛陈年老酒,甜美醇香,亲情是一幅传世名画,精美隽永,亲情是一匹名贵丝绸,细腻光滑,亲情是一首经典老歌,轻柔温婉。愿我们每个家庭都从散步这样的小事做起,建设美好的生活,创造温馨的家园。

《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

《荷叶﹒母亲》 冰心 

1. 词语: 

 匿名(nìmíng) 林阴(línyīn) 敷衍(fūyǎn)  膝盖(xīgài) 并蒂(bìngdì) 浓阴(nïngyīn) 莲蓬(liánpãng) 菡萏(hàndàn) 敧斜(qīxiã) 慈怜(cílián) 荫蔽(yīnbì) 荫庇(yìnbì) 覆盖(fùgài) 祷告(dǎogào) 姊妹(zǐmâi) 木梗(mùgěng) 沐浴(mùyù) 遮蔽(zhēbì) 徘徊(páihuái) 嗅觉(xiùjuã) 揣摩(chuāimï) 

2. 多音字  

荷:荷叶(hã) 负荷(hâ) 闷:闷热(mēnrâ) 闷闷不乐(mânmânbúlâ) 烦闷(fánmân) 会:会计(kuàijì) 会议(huìyì) 卷:试卷(shìjuàn) 卷入(juǎnrù)  便:便宜(piányí) 方便(fāngbiàn) 大腹便便(dàfùpiánpián)  

3、《散文诗两首》生字词匿笑、并蒂、桔(jiã)梗、摇摆、沐浴、祷告、阴影、姊妹、繁杂、烦闷、徘徊、遮蔽、覆盖、心绪、荫蔽、乘凉、莲蓬、嗅觉、花瓣、攲斜、菡萏、慈怜 

4、 《散文诗两首》词语解释  ①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②沐浴:洗澡。  ③匿笑:偷偷地笑。  ④花瑞:指特异而不常见的奇花,或花带来的好兆头。  ⑤慈怜:慈爱怜惜。  ⑥菡萏:荷花的别称,这里指含苞待放。  ⑦攲斜:倾斜、歪斜。  5.文学常识:散文诗:兼有散文和诗的特点的一种文学体裁。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情绪和幻想,给读者美感和想像,但内容上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从形式上看:它有散文的外观,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但不乏内在的音乐美和节奏感。它是用散文形式写成的诗篇,即“散文其形,诗意其质”。  

6、 作者简介  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被称为诗圣。他的诗集有《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长篇小说有《沉船》《戈拉》。1913年他的散文诗集《吉檀迦利》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冰心,原名谢婉莹。有散文集《寄小读者》《往事》,诗集《繁星》《春水》。她的创作以宣扬“爱的哲学”著称,而母爱就是“爱的哲学”的根本出发点。 

7、 《金色花》描写了三次嬉戏:  ①让母亲嗅到花香  ②投影到母亲读的书页上  ③跳到母亲面前变成孩子  

8、 《金色花》中心思想  《金色花》这首散文诗是以一个活泼、调皮、可爱的孩子的口吻写的。以“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进行想象,描绘了儿童与母亲的三次嬉戏,表达了儿童对母亲的爱和依恋,表现了家庭之爱以及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 

9、 《荷叶 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烦闷----不适意----不宁的心绪散尽  

10、 当“我”注意到雨中的荷叶覆盖红莲时,为什么“不宁的心绪散尽了”?因为“我”看到荷叶护莲,就像坚强的母亲对儿女深情的关爱和勇敢无畏的守护一样。  

11、 文章第⑧段的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 

 12、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理解:本段是文章的主旨。把母亲比喻成荷叶,把“我”比喻成红莲,“心中的雨点”象征着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抒发了对伟大无私的母爱的赞美之情。(托物言情的写法)  

13、 《荷叶 母亲》中心思想  这首散文诗借雨天里勇敢慈怜的荷叶隐蔽着红莲,联想到母亲对子女的呵护和关爱,歌颂了伟大的母爱。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课文讲解  

一、 文学常识:

《咏雪》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由南朝宋人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二、 内容及中心:  

《咏雪》叙述了谢太傅带子侄辈咏雪的故事,表现了谢道韫儿时过人的才华。  《陈太丘与友期》叙述了陈元方幼时批评父亲友人“无信”“无礼”的故事,表现了元方的聪敏、懂礼。告诉人们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有礼,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三、 通假字:  尊君在不? “不”通“否”,放在句末表疑问,相当于“吗”。  

四、 古今异义: 

 1、 儿女 :古,子侄辈; 今,子女。 

 2、 去:古,离开; 今,到什么地方去。 

 3、 文义:古,诗文; 今,文章意思。  五、一词多义 

 1、 顾:①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如相顾一笑,瞻前顾后)  ②相顾惊疑。顾:看。(如顾野有麦场) ③将军宜枉驾顾之。顾:拜访。(如三顾茅庐)  

2、 信:①则是无信。信:讲信用。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③必以信。信:实情。 

 六、敬辞与谦辞  1、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2、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七、其它关键词  

1、 寒雪日内集。集:聚会  

2、 白雪纷纷何所似。似:像 

3、 俄而雪骤。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速(暴风骤雨)。  

4、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约定  

5、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比不上。因:趁着、随着。  

6、 相委而去(太丘舍去)。委:丢下。舍:丢下、舍弃。去:离开。  

7、 下车引之。引:拉。

8、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9、 公欣然曰。欣然:高兴的样子。  

10、 差可拟。差:差不多。拟:相比。  

八、句子翻译  

1、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译文: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丢下他先离开了。  

2、 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译文:您跟家父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3、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译文: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拉元方(表示歉意),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译文:忽然间,雪下得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5、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6、 未若柳絮因风起。 

 译文:不如比作柳絮随风吹飞舞。 

 九、理解问答: 

 1、 《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气氛?你对此有何感受?答:(1)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2)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有利于开发孩子智力。  

2、 为什么“公大笑乐”? 、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答:作者并没有直接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 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你还能说出古诗中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好比喻吗?  答:“撒盐”一喻好,很好地做到了形似,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据此可知,用前一喻好,后一喻不好。  “柳絮”一喻好,重在神似,有深刻的意蕴,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正如英国大诗人雪莱所说,“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而“撒盐”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蕴──“撒盐空中”,干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盐”一喻仅有物象而无意蕴,所以说不好。  形容飞雪的比喻句: 

 (1)燕山雪花大如席,纷纷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2)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李商隐《对雪二首》  

(3)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 

 4、元方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他“入门不顾”是否失礼?从本文中你在做人方面得到什么启发?答:

(1)陈元方是一个聪敏,懂礼的孩子。 

(2)没有失礼:客人失信、无礼在先,元方批评对方“无信”“无礼”,维护父亲尊严,令人钦佩,对于年仅七岁的孩子我们不能求全责备。 

(3)失礼:客人已有悔意,应该给对方致歉的机会,所谓“得饶人处且饶人”。若元方能更大度些,则更令人钦佩。  

(4)启发:做人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咏雪》  一、文学常识: 

 《世说新语》是南朝时期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宋彭城人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全书原八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轶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本文与《陈太丘与友期》都选自《世说新语笺疏》  

二、注音:  讲论(lùn) 雪骤(zhîu) 差(chà)可拟  柳絮(xù) 无奕(yì) 谢道韫(yùn)三、解释词语: 

 (1) 谢太傅:即谢安(320—385),字安石,晋朝陈郡阳夏(现在河南太康)人。做过吴兴太守、侍中、史部尚书、中护军等官职。死后追赠为太傅。  

(2) 内集:家庭聚会。  

(3) 儿女:对子侄辈的统称。  

(4) 讲论文义:讲解诗文。(讲:讲解 )(论:讨论 )  

(5) 俄而:不久,一会儿  

(6) 骤:急速  

(7) 欣然:高兴的样子  

(8) 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 差:大致,差不多 )(拟:相比 )  

(9) 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 )  

(10) 无奕女:指谢道韫(yùn),东晋有名的才女,以聪明有才著称。无奕,指谢奕,字无奕。  

(11) 王凝之:字叔平,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做过江州刺史、左将军、会稽内史等。  

四、翻译句子: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在一个寒冷的雪天,谢太傅把家人聚会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不久,雪下得更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柳絮被风吹得满天飞舞。”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太傅高兴得笑了起来。她就是谢太傅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五、理解性默写: 

 1、 交代咏雪背景的句子: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2、 咏雪的直接原因:俄儿雪骤。 

3、 两个比喻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  

4、 谢道韫对雪的描述是:未若柳絮因风起。 

 5、 补充点明谢道韫身份的句子(暗示谢太傅对谢道韫才气的赞赏):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六、问题探究:  

1、 “寒雪”、“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以种怎样的家庭气氛?  参考答案:和睦、融洽、欢快、轻松  

2、 为什么“公大笑乐”?对于两个比喻,作者更欣赏哪一个?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他为孩子们的聪明智慧感到欣慰、快乐。  “未若柳絮因风起”更好。作者也没有表态,却在最后补充交代了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赞赏道韫的才气。  

3、 “未若柳絮因风起”被后人称为咏雪佳句,妙在何处? 

 参考答案:①柳絮团状与雪花在形态和动态上相似,給人以想象和美感,比喻十分传神,②预示着春天即将到来,有深刻的意蕴。  

4、 有人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描写雪景比“柳絮”一句更贴切,请为他谈谈理由?  

参考答案:认为“撒盐”一喻好:因为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相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  

5、 假设你也参与了谢太傅一家对雪的讨论,请仿照文中句式再写出一两句。  

例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参考答案:梨花飘落差可拟。未若鹅毛风中舞。  

6、 你学过的古诗词中有哪些咏雪佳句?请写出一两句来。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韩愈《春雪》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李白《北风行》  不知庭霞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谢道蕴《咏雪联句》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陈太丘与友期》  一、注音:  尊君在不(fǒu) 非人哉(zāi)  

二、解释词语:  

(1)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颖川(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 

(2) 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行,出行。)  

(3) 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  

(4) 至:到  

(5) 舍去:不再等候而离开了。(舍:丢下。去:离开)  

(6) 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7) 时年:这年(那时)。  

(8) 戏:玩耍,游戏。  

(9) 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假字,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10)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委:丢下,舍弃。)  

(11) 君:古代尊称对方,可译为“您”。  

(12) 家君:家父,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13)信:诚信,讲信用。  

(14) 礼:礼貌。  

(15) 惭:感到惭愧。  

(16) 引:拉,这里是表示友好的动作。  

(17) 顾:回头看。  三、翻译句子: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客人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第三单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导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于1926年写的一篇童年妙趣生活的回忆性散文,此文被收入《朝花夕拾》。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景片: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一)文学常识  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代表作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有《野草》和杂文集《坟》等。

文章思想内容

(二)文章主题:

作者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了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三)结构:  

本文题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这个题目我们可以得到如下信息。 

 文题出现两处地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这些都是作者童年生活、学习的场所。作者用“从……到……”的词语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发现,课文大致分为两部分,反映了作者从童年的游戏、玩耍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四)品味亮点词语。 

 1.“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找出这句话中使用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  “扫”“支”“撒”“系”“牵”“看”“拉”“罩”等表示动作的词,写出捕鸟时的动作和紧张心情,也流露出作者回忆时的愉快心情。 

 2.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  (1)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不能。“伏”字准确地表现出黄蜂因肥胖而趴在菜花上的情态;“停”字就无法表现这种情态。 

 (2)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飞)向云霄里去了。  不能。“窜”字写出了叫天子的速度快,又来得突然,“飞”字则无法表达出这种意思(五)感悟精彩句子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在文段中的表达作用。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油蛉、蟋蟀们的声音非常悦耳。  

2.作者写百草园这个乐园内容丰富、趣味无穷。若请你来赏析第②段,你认为有哪些精彩之处?请找出一处说说你的理由。  

(1)第②段的形容词用得精彩,如用“碧绿”“紫红”,既准确地描写了这些植物的颜色,又给人以明艳美丽、充满生气的感觉。   (2)层次井然,条理分明,先用两句“不必说……也不必说……”从整体上勾勒出作者对百草园的印象;“单是……就……”从局部强调了“泥墙角一带”,这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仅有序,而且活泼生动。

(六)分析主体形象。 

 你怎样看待三味书屋里的教书先生? 

 对三味书屋里那位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明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七)把握文章主旨  

1.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最大不同点是:百草园的生活是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其言行显然受到了一定的约束,不能享有充分的自由。  

2.三味书屋的生活与百草园的生活有何相同点?  相同点是自由与快乐。三味书屋的生活虽然受到一定的约束,但学生仍然享有一定的自由,可以时不时地跑到书屋后面的园子里去折蜡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教书先生虽然很严厉,拒绝回答“怪哉”一类的问题,但也不乏和蔼,极少体罚责骂学生;教学内容虽然枯燥乏味,却也让“我”疑心是“极好的文章”;在随先生有板有眼地学习的同时,亦有玩指甲游戏与画画儿的乐趣。 

 3.百草园与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之间是什么关系?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部分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请你根据题目“从……到……”给文章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1~8):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可分为四层: 

 一层(1):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2):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3~6):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7、8):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9~24):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为五层:  一层(9):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10、11):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12~16):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17~20):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21~24):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和“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10.再塑生命的人导读:《再塑生命的人》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自幼因病成为集聋、哑、盲于一身的人,但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克服了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并且以优秀的成绩考上名牌大学。

(一)文学常识(一)文学常识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 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统治者尊为至圣、万世师表,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认为“仁”即“爱人”,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并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并把鲁国史官所记的《春秋》加以删修,使其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也叫格言体,如文中1-9则)散文,南宋时,朱熹把《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二)文章主题 

 十二章语录阐述了求知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和做人修身的道理,其意在启迪我们:学习要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方法;做人要有仁爱之心,要心胸开阔、意志坚强、理想远大。

(三)主要内容1.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4)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2.区分内容:

3、名句默写: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⑦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第四单元

《纪念白求恩》导读:初一语文上册选入的课文《纪念白求恩》是毛泽东在1939年12月21日为纪念白求恩写的悼念文章。文章概述了白求恩同志来华帮助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经历,表达了对白求恩逝世的深切悼念。一、知识结构(一)文学常识  作者: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收在《毛泽东选集》中。

(二)文章主题  本文概括叙述了白求恩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不寻常的经历,高度评价了他的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以及对技术精益求精的共产主义精神,并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学习他的这种精神。

(三)结构 

 第一部分(1)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2)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3)每一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4)总结全文,点明向白求恩同志学习的深刻意义,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四)议论文文体知识 

 (1)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  

(2)论据的形式:事实论证、道理论证。 

 (3)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五)夹叙夹议:  夹叙夹议是本文语言表达的特点。一、三、四段都是先叙后议, 

 第二段分三层,每一层都是先叙后议,整个段落夹叙夹议的特点更加明显。夹叙夹议,既能使读者由表及里地认识白求恩同志,又能使读者懂得向白求思同志学习什么,为什么向他学习。

(六)重点问题: 

 1、“只见过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样的心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说明了什么?  明确:“只”表达了一种遗憾之情。“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见白求思同志对中国共产党及其领袖那种倾心的热爱和忠诚。  

2、“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吗?为什么?  明确:不行。“是”在这里有强调作用,语气很沉重,朴实地表达了一种沉痛哀悼的心情。(七)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色?  

1、设问句,如:“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  引起读者的注意。  

2、双重否定句,如:“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他,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加强肯定的语气。  

3、排比句,如:“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采取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的感情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植树的牧羊人》导读:《植树的牧羊人》,又名《种树的男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1953年写的一篇小说,讲的是一个离群索居的牧羊人,通过近半个世纪坚持不懈地植树,把土丘变成了绿洲,证实了孤独者能够找到幸福。

(一)文学常识  让.乔诺,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二)文章思想内容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三)重点问题  

3、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找出表现人物品格或性格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牧羊人的形象特点有哪些?  

①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无私、慷慨。  

②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自信,果断。  

③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积极生活,爱整洁。  

④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目标远大而高尚。  ⑤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的体魄。  无私,俭朴。

走一步,再走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

原名《悬崖上的一课》,选自《当代少年》1988年第一期,作者莫顿·亨特(美),主要写小亨特体弱怯懦,一次他跟随伙伴攀登悬崖,由于害怕,上不去下不来。杰利引着父亲找到了他,通过父亲的鼓励他终于得以脱险。作者通过在自己身上发生的一件事写出无论遇到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成一个个小困难,再把这一个个小的困难解决,就解决了一大困难。

(一)文学常识  作者:莫顿·亨特,美国当代作家,心理学家。(二)文章思想内容  

是写“我”童年一次“脱险”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道路上常常会遇到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再大的困难,只要我们能走一步,再走一步,就一定能将困难化解为一个个小的困难,最终能战胜困难。

诫子书导读:《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

(一)文学常识  作者: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

(二)重点内容  

1、诸葛亮写这封家信的用意是什么?  告诫儿子立志学习、修身养性、淡泊名利、珍惜时间。要注意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表达了他希望后代志存高远的厚望。  4、文本作者抓住一个“静”字,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材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 

 A、淡泊: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B、立志: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C、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诸葛亮认为成才成学的条件是什么?  理想的人才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志、学、才。

第五单元

猫导读:《猫》是当代作家郑振铎于1925年创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过叙述了一个发生在一家人与三只猫之间的故事,真切表现了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全文以浅显直白的话语将三只小猫勾勒得形神俱全,借助形象的刻画和故事的推进,写出了人的恩怨情感,而透过人的感情变化,又极其自然地托出了人生哲思,情深性挚,哲思醒人。

一、知识结构(一)、文学常识  郑振铎,原籍福建长乐。中国现代杰出的爱国主义者和社会活动家、作家、文学史家、文学史家、翻译家。

(二)、重点问题 

 1、文章结构:课文写了三次养猫的故事,文章可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一2段):写第一只猫的故事。  

第二部分(3-14段):写活泼可爱的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故事。  第三部分(15-34段):写第三只猫的亡失让我难过自责。 

 2、作者是怎样运用“伏笔”来写前两只猫的命运的?找出课文中的原句 

 第一只:“不知怎地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湿了”——暗示了它“死亡”的必然之势。 

 第二只:“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跑到街上,在哪里晒太阳”“总看见它在铁门外边。”“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暗示了它会亡失。 

 3、重点写第三只猫 

 ①第三只猫的“可厌”,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的?  是从形态和性情等方面来写的。“不好看,又很瘦”、“毛被烧脱了好几块”、“忧郁”、“懒惰”。  ②家人态度:为它不如前两只猫好看,性情忧郁、懒惰。家里人都不大喜欢、若有若无。结局:挨打屈死。作者心情:更难过、良心受伤。  

4、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写道:“自此, 我家永不养猫。”试体会这两句话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心情是悲伤的,养猫固然快乐,可是亡失的痛苦更叫人难受。所以“好久不养猫”,怕再养猫伤心。第三只猫的死亡是因为作者的过失而造成的,一种负罪感永远不能消除,见了猫就会触发灵魂的伤痛,永远愧对这类生命。“自此,我家永不养猫”,与开头遥相呼应,形成了首尾呼应,也是对全文的总结。

(三)、中心归纳  明确:本文是一篇寓意深刻、感情真挚的散文。文章记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曲折地表达了同情、怜爱弱小者的思想感情。

17.动物笑谈导读:动物笑谈本文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

(一)、文体常识  康拉德·劳伦兹,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二)、课文内容简析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指明了“逗笑的主角”是观察者自己。  第二部分(2—19)具体记叙我与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  

第一层(2—9)写“我”与水鸭子的趣事;  

第二层(10—19)写我与可可可的趣事。

(三)、中心归纳  

文章通过记叙“我”和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生动地描绘了“我”与动物之间相互信任、和平共处的生活情境,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爱心和渴望人类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心情,以及对动物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可贵的探索精神。

导读:《狼》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描绘了贪婪、凶狠、狡诈的狼的形象。启示我们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能妥协退让,而要像屠夫一样勇敢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会取得胜利。

(一)、文体常识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人,清代文学家。《狼》选自《聊斋志异》,《聊斋志异》是我国文言文短篇志怪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二)、解释词的含义: 

 1、一狼仍从(从:跟随) 2、两狼之并驱如故(并:一起)(故:原来)  

3、屠大窘(窘:困窘、急迫)

4、恐前后受其敌(敌:胁迫、攻击)  

5、顾野有麦场。(顾:向旁边看 )

6、场主积薪其中(积薪:堆积柴草) 

7、苫蔽成丘(苫蔽:覆盖)

8、弛担持刀(弛:卸下)  

9、耽耽相向(耽耽:注视的样子)  

10、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少时:一会儿) (径去:径直走开) (犬坐:像狗一样蹲坐)  

11、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久之:过了一会儿) (瞑:闭眼) (意:神情、态度) (暇:空闲)  

1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暴:突然) (毙:杀死)  13、一狼洞其中 (洞:打洞)  

1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意:企图) (隧:指从柴草堆中打洞)  15、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假寐:假装在睡觉) (盖:原来)  16、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黠:狡猾) (顷刻:一会儿) (变诈:欺骗) (几何:多少)  

17、止增笑耳(耳:罢了)(三)、特殊字:  

1.词性活用现象:  

洞:名词用为动词,打洞。一狼洞其中。  

隧:名词用作动词,打隧道。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其一犬坐于前。 

 2.通假字 “止”同“只”,只有。止有剩骨。  

3.一词多义:  止 同“只”,只有。止有剩骨。停止,一狼得骨止。  意 神情, 意暇甚。企图,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敌 攻击, 恐前后受其敌。敌方, 盖以诱敌。  前 前面, 恐前后受其敌。向前, 狼不敢前。 

4.虚词的用法: 

 (1)之  ①代词,它,指狼,又数刀毙之。

②助词,的。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③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久之。

④助词,位于主谓之间,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2)以 ①介词,译为“把”。例句:投以骨。介词,译为“用”。例句:以刀劈狼首。

②连词,译为“来”。例句: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连词,译为“用来”。例句:盖以诱敌。  

(3)“其”的含义  

①恐前后受其敌。(指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指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

⑤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指屠户)。

⑥屠自后断其股。(指狼)。

(四)、重点句子翻译:  

1、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屠户又朝狼扔骨头,后得到骨头的那只狼虽然停了下来,但先前得到骨头的那只狼又跟上来。  

2、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仍然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3、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他往旁边看见野地里有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麦场当中,覆盖成小山似的。  

4、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对着屠户。  

5、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离开,另外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屠户面前。  

6、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过了很久,它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十分悠闲。  

7、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屠户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人。  

8、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第六单元 

皇帝的新装导读:《皇帝的新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创作的童话,是其代表作之一。这篇童话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穿上了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赤裸裸地举行游行大典的丑剧,深刻地揭露了皇帝昏庸及大小官吏虚伪、奸诈、愚蠢的丑恶本质。

一、知识结构

(一)文学常识  

安徒生(1805—1875),丹麦著名童话作家。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穷苦。早期写过一些诗歌、剧本和长篇小说等。1835年开始写童话,共写了一百六十余篇。在《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夜莺》《皇帝的新装》等篇中,作者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金钱支配一切的罪恶,讽刺了统治阶级的专横愚昧,反映了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作品想象丰富,情节生动,语言朴素。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它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易懂,情节曲折离奇,往往采用拟人的手法。鸟兽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感情,使它们人格化。

(二)文章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昏庸无能而又穷奢极欲的皇帝受骗出丑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虚伪、狡诈和愚蠢的本质,以此告诫人们,应该保持天真烂漫的童心,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三) 重点问题  

1. 皇帝为什么一听骗子对新装的介绍就马上心动了?  因为这衣服不仅漂亮,而且还是一件法宝,它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一旦有了这件新装,就可以帮助自己检验他的臣民,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  

2. 皇帝对这件美丽而神奇的新装已是垂涎欲滴了,总想去看新装织得怎样了,但又不敢自 去看,这时作者着重描写了他的心理活动,请找出能反映皇帝当时心理活动的有关词语, 说说这些心理活动说明了什么?  

很想知道——不大自然——无须害怕——先派一个别的人去看看。  说明:这些自相矛盾的心理活动,把皇帝自信而又心虚,愚蠢而又狡猾的性格特点准确地表现出来了,不仅使人物形象鲜明,而且又深化了中心思想。 

 3.这场骗局作者为什么安排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孩子总是单纯天真,不会说谎且无所顾忌,直言不讳,会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用这天真的声音来揭穿新装的底细,增强了童话的神奇色彩和作品的现实意义。 

 4.“有一个小孩子说他并没有穿什么衣服呀!”这句话能否删掉?为什么?  不可以。这句话说明老百姓看到了事实真相却又不愿意表现出是自己的判断,借小孩子之口,既可以表明自己的怀疑,又可以让自己的名声得到保护。

(四)对比描写和心理描写。  

课文开头为了突出皇帝爱新装的癖好,作者采用“既不……也不……也不……除非……”的句式,把皇帝不关心军队、不喜欢看戏、不喜欢游公园与独爱漂亮衣服形成鲜明的对比。童话最后把敢于说真话的孩子和说谎的皇帝、大臣、百姓们予以对比,突出孩子的天真、率性,以及大人们的虚伪、愚昧。在心理描写方面,作者主要刻画了皇帝、察看织布的老大臣和官员的心理活动,把他们内心的矛盾、挣扎以及虚伪分析得非常透彻,符合人物的个性。这样的描写,对刻画人物的形象非常有利。

(五)反语的修辞手法及作用 

 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本意,含有嘲弄、讽刺的意思,这种修辞手法叫反语。反语能产生幽默感与讽刺性,有时比正说更有力量。

天上的街市 导读:天上的街市和太阳船分别是郭沫若和吴望尧的两首诗。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中国新诗奠基人。

(一)文学常识  本文作者: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著名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致力于世界和平运动,中国新诗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公认的文化领袖。

(二)文章主旨  这首诗,作者通过奇妙的联想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街灯明星相互辉映图、天上街市繁华图、牛郎织女骑牛相会图、牛郎织女天街闲游图四幅美丽图景,诗人通过这四幅图景,表现了自己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从而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三)文体知识  意象: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于“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所谓“意象”,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四)重点内容  

1.第一节中的“明”“闪”“现”“点”等词语好在哪里?  前两句都用了“明”字,联想自然。这两个“明”字用法不同,前一个是动词,点亮的意思;后一个是形容词,明亮的意思。状写明星用“现”,显现的意思,描摹了星星闪现的过程,用词准确。“闪”与明星搭配,“点”与街灯搭配,都十分妥当。  2.第二节中的“我想”和两个“定然”在诗中起什么作用?能否删去?为什么?  这几个词语表明这节中所写的景物是诗人的想象,如去掉就变成了写实,这样不仅不合事理,诗的韵味也消失了。  

3.短短的16行诗中,诗人用了四个“定然”,天上的美景明明是诗人想象出来的,却又如此加以肯定,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不矛盾,因为四次使用“定然”这个表示绝对肯定的词,一是使人感到诗人的想象真实可信,形象鲜明;二是表示诗人坚信那样理想的世界是一定会有的。 

 4.传说中的“牛郎织女”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作者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  

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摆脱封建束缚的愿望,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21.《女娲造人》导读:部编版初一上册语文第六单元课文《女娲造人》,讲述了相传女娲以泥土仿照自己抟土造人,创造并构建人类社会;又替人类立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两性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也被传为主职姻缘与情爱的皋禖古神。

1.文学常识  袁珂,本名袁圣时,笔名丙生、高标、袁展等。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主要著作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神话论文集》《古神话选释》等。其中,《中国古代神话》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汉民族古代神话专著。

2.文体知识  神话是关于神或英雄人物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山海经》《庄子》《楚辞》《淮南子》等书中保存了一些神话传说的片断,如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后羿射日等。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

3.文章主旨  本文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时代人们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探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

4.重点内容  “她工作着,工作着,一直工作到晚霞布满天空,星星和月亮射出幽光”,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工作着,工作着”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女娲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地劳动,一位勤劳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

5. 修辞手法的运用:反复的作用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1)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

(2)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

(3)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4)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寓言四则》导读:寓言,是指用假托故事寄禺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寓言四则,主要讲述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智子疑邻》《塞翁失马》四则故事,非常有教育意义。《赫耳墨斯和雕塑者》  

1.文学常识  伊索,相传是公元前6世纪的古希腊作家。他善于讲动物故事,并以此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伊索寓言》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寓言创作有着深远影响。  

2.文体知识  

寓言:是以劝喻或讽刺性的故事为内容的文学样式。其篇幅短小,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拟人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在创造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手法。寓言最突出的特点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3.课文寓意  本文通过自命不凡的赫耳墨斯在一个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蚊子和狮子》 

 1. 课文寓意  本文通过写蚊子战胜狮子后却成了蜘蛛的俘虏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成绩就得意忘形、忽视自己短处的人。 

 2. 重点内容 

 弱小的蚊子能战胜强大的狮子却又败给蜘蛛的原因各是什么? 

 蚊子在向狮子挑战时善于审时度势,以己之长,攻敌之短,致使狮子狼狈不堪被打败。可在战胜狮子后,它被胜利冲昏了头脑,洋洋得意之时自投罗网,败给蜘蛛是蚊子战胜狮子后得意忘形的结果。《穿井得一人》 

 1. 文学常识  吕不韦(?—前235),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全书二十六卷,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一百六十篇,由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2. 文章主旨  凡事都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谣言往往失实,只有细心观察研究,以理去衡量,才能获得真正的答案。要深入调查研究,切不可轻信流言,盲目随从,人云亦云。《杞人忧天》 

  1.文学常识  列子,郑国人,本名列御寇,道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人物。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对后世哲学、文学、科技、养生、乐曲、宗教影响非常深远。著有《列子》,是介于老子与庄子之间道家学派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全书分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 

 2.文章主旨  

要消除没有根据的或不必要的忧虑。 

 3. 文章结构 

(1)故事起因:有个杞国人担心某一天天崩地陷自己没有地方依托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  

(2)故事发展:有一个热心肠的人听说了这件事后去开导杞人。 

(3)故事结束:杞人的担心没有了,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很高兴。 

4.重点问题  学习了这则寓言对于我们来说有什么现实意义?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忧虑,你是怎样看待这些忧虑的?  杞人忧天不足取,庸人自扰没必要;忧虑烦恼心眼小,心底无私乐陶陶。有益身心书常读,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无益家国事莫为,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先天下之忧而忧,身体力行,从自己边事做起,后天下之乐而乐,居安思危,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关问答

形容水清见底的词语四字词_作业帮

[最佳回答]清澈见底希望对你有用

急!请问形容水很清的词语有哪些?例如:清澈见底波光粼粼_作业帮

[最佳回答]一泓清溪、寒溪湛湛、清溪蜿蜒、曲水清清、清溪如带、流水潺潺、溪水萦绕、流水绵绵、涓涓细流、清溪映月、溪水淡绿、溪水清澈、清泉叮咚、清澈冰...

清澈见底是什么意思?

形容水透亮,纯净,可以看见水底。词目:清澈见底发音:qīngchèjiàndǐ拓展资料:用法:多用于形容湖水。注音:ㄑㄧㄥㄔㄜˋ词性:形容词反义词:...

清澈见底理解词语意思?

清澈见底是形容水质非常清澈,以至于可以看到底部的细节和物体。这个词语常用来形容湖泊、河流或者海洋中的水质非常纯净透明,没有任何杂质或者浑浊。它传递出...

清澈见底成语的意思?

形容水透亮,纯净,可以看见水底。词目:清澈见底发音:qīngchèjiàndǐ拓展资料:用法:多用于形容湖水。注音:ㄑㄧㄥㄔㄜˋ词性:形容词反义词:污泥浊...

清澈透底的意思?

意思是形容湖水或海水很清澈透明,可以看到底。与“清澈见底”同义。出处:明袁宏道【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

清澈见底的错别字?

清澈见底这个成语中并没有错别字,是一个汉语词语,形容湖水或海水很清澈透明,可以看到底。站在峰峦雄伟的高山上,俯瞰一潭清澈见底的湖水,令人赏心悦目。溪...

清澈见底什么意思-半夢半醒的回答-懂得

清澈2113见底的意思是形容湖水或海水很清澈透明,可以看5261到底。1、拼音4102:qīngchèjiàndǐ。2、出处:明1653袁宏道【满井游记】于时冰皮始解...

清澈见底的意思-葡萄哇葡萄的回答-懂得

形容水透亮,纯净,可以看见水底。词目:清澈见底发音:qīngchèjiàndǐ拓展资料:用法:多用于形容湖水。注音:ㄑㄧㄥㄔㄜˋ词性:形容词反义词:污泥浊...

澄澈见底的意思?

这个词语的意思是指河里的水非常的清澈,能够见到底部。描述的是水流的清澈和大自然的美丽景色,其实我们一个人都为了生活而忙碌着。但是我们应该停下匆忙的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