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廷军 朗读:梁雅 李民 朱杰
现在正值“三秋大忙”季节,“三秋”是指秋收、秋耕、秋种,是鲁西南地区一年之中最忙的季节。
周日回到老家,秋收已经结束,正值秋耕的时段。站在广袤的鲁西南大平原深处的土地上,看着轰鸣的机器在田野里来回穿梭,小时候经历的农耕场景不由得一幕一幕在脑海里闪现开来。那时候田野里也很热闹,不过不是机器的轰鸣,而是牲口的鸣叫和人们来来回回忙碌的身影,是人欢马叫的场景。
驮车
1.驮车
或许也可以写成 “拖车”,在鲁西南方言这个“驮”或者“拖”应读成四声,但在最后音调要上扬一下。
驮车,主要是在农耕的时候才用到它,用来运输犁、耙(bà)、耧(lóu)等农用工具。犁、耙、耧都是比较笨重的农具,如果是人们手抬肩扛运送到地里既费劲又费事。古时候地排车也没有普及,人们为了运输笨重的农具,就发明了驮车,因为方便使用,就延续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在使用。
驮车,没有轮子,按道理来讲不能称之为车,但可以驮犁、耙等用具,起到了车辆运输的作用,所以才被人们称之为“驮车”。驮车其实就是一个木头架子,形状类似四脚朝上的方桌子,就是没有桌面。下面接触地面的两根方木比较粗大,顺着路面,四角竖立方木,顶上再用横木相连,全是卯榫结构。驮车的前面安装一个铁环,用于连接耕绳,用的时候就套上牲口,把犁、耙等农具放在上面拉到地里面去。
素描 驮车
驮车,类似东北的爬犁,是靠滑行前进的,虽然它的构造简单,但也体现了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聪明才智。接触地面的两根木头底面光滑,且前头翘起,既耐磨又能减少前进的阻力。木头和地面的接触面积较大,降低了压强,可以防止驮车在雨天陷入泥泞之中不能前行。所以,驮车在很久之前还有另一个用途,就是可以在上面铺上门板,人坐在上面,让牲口拉着去走亲戚,特别是在冬天下雪的季节,像是鲁西南的“爬犁”。小时候经常听老人讲起,谁谁谁家的媳妇是坐着牛驮车被娶进家门的。那时候如果谁家的婚期赶上连阴天,道路泥泞的连人行走都很困难,但是又不能改变看好的日子,总不能让新媳妇走着进婆家,就有人想到了使用驮车这一运输工具。驮车能在淤泥地上滑行,放上门板可以坐人,于是便套上驮车,赶着牲口去娶亲。即使新媳妇再不情愿,也得坐着驮车出嫁,因为那时候实在是没有别的办法。
古代犁地图
2.扶犁
犁,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农耕工具,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鲁西南的农村还在采用牲口拉犁的方式来耕作土地。
单单从对犁的构造部分称呼来讲,应该是几千年未变,也反映了鲁西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如犁辕、犁铧头、犁面子,都是犁的构成部分,农村人一直这样称呼,既是方言土语,也是书面用语。犁辕,早期为木质,后改进为铁制,是犁受力的主要部位,唐朝的时候将直辕改成了曲辕,更加方便耕作,这就是有名的“曲辕犁”。犁铧头和犁面子,老家也是一直这样称呼,主要作用是用来开垄沟和翻土。
鲁西南地区的土地都是旱地,一只牲口的力量有限,拉犁拉耙拉不动,一般是两个牲口合在一起使用。那时候虽然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是一家如果喂养两头牲口的话还是养不起的,一般近门或邻居之间的牲口联合在一起使用,叫“搿犋” [gé jù],也有人叫“合犋”。“ 搿犋”这两个字都是生僻字,一般人不知道怎么书写,但是却是鲁西南农村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词语,现在农村都不喂养牲口了,也不用牲口犁地了,“搿犋”这个词语也消失了。
骡子和马搿犋
骡子和马搿犋
扶犁是个技术活,必须是有经验的老把式来完成。犁地时一来一回叫“一遭”,开出的第一遭的直沟和土埂叫“开墒”,开墒必须要直,更需要由经验丰富的老把式来完成,一般的人开墒把握不好,会把垄沟开的弯弯曲曲。开墒开得好,这块地就会犁的很顺利,牲口省力气,人也不费事,地也会很平整,提高了效率。
开墒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从地中间开墒,土向内翻,犁好的土地中间高,两侧低;一种是从两侧开墒,土向外翻,犁好的土地两侧高,中间低。一般两种方式隔年交替使用,以保证土地的整体平整。
牲口和人一样,拉犁时也需要经验,一般会让老牲口走在开墒后的垄沟里面,叫“领墒(shāng)”,只有耕地有经验的牲口才会领墒,没经验的牲口需要人牵着走几遭才会领墒。
那时候我家有十几亩地,喂养了一头牛,也是和别人家搿犋,基本都是爷爷赶牲口、扶犁、耙地。十几岁跟着爷爷犁地的时候也想着试试身手,爷爷就会让我扶上一段犁子,看着在爷爷手中自由轻松的犁子,到了自己手里却不听使唤,一会深一会浅,一会向左一会向右,拧出一身汗来也跟不上步伐。看来犁地还真是个眼高手低的技术活,自己也放弃了当“老把式”的想法,安心的顺着垄沟跟着犁子撒化肥。
耙地
3.站耙
犁完地之后老把式会让牲口饮口水、歇一歇,接下来会把犁子卸下来,换上耙,赶着牲口继续耙地。耙地,就是将被犁子翻出大土块耙碎并使土地平整,以便于播种。
耙,是耕地的主要农具之一,类似平放的梯子,耙齿每隔30公分左右一个,主要功能是用来平整土地和弄碎大土块。空耙重量轻,不足以把坚硬的土块磨碎,需要人站在上面增加重量,叫“站耙”。
站耙,也需要技术和经验。站耙的人两只脚一前一后的站在耙上,一手拽着缰绳,一手摇着鞭子,身体或前倾,或后仰,或左右摇摆,掌握着平衡,吆喝着牲口来来回回的耙地,把大土块卷入耙下,被耙齿磨碎,耙成一块平整易于播种的土地。
有的土地比较好耙,用空耙太轻,大人站上去又太重,就让小孩子站到上面,大人在后面扬鞭吆喝牲口,既能把地耙好,又可以让牲口节省体力。一开始孩子们不会掌握平衡,大人也不会让小孩直接站在耙上,因为把握不好的小孩会从耙上掉下来,那时候经常听说某某家的孩子被耙齿挂着脚后跟之类的情况,站耙的危险系数还是很高的。一般刚开始大人们会让孩子蹲在耙上,双手抓紧耙齿或者拴好的绳子,等熟练了再慢慢站起来。
耙地
站耙虽然危险,但对孩子们来讲是一件既好奇又有趣的事情,好奇是终于可以体验一下大人们认为很难学的活计,有趣是站在耙上那种来回晃悠的感觉很是惬意,所以站耙虽然有点危险,但是孩子们都很原意去体验一把。或许这和蹦极、翼装飞行等一样,虽然危险系数很高,但还是有很多人喜欢去体验。人类或许在骨子里面就有一股追求刺激的冒险精神。
站耙,对于儿时的我们来讲是一种乐趣,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是一种快乐的回忆,也是小时候孩子们在劳动中寻找的乐趣。
农村还有一句谚语:攚(wěng)到地头拾耙橛,比喻把事情积累到最后解决。耙橛就是残存在地里面的比较大的庄稼根。
耩子
4.摇耧
耧(lóu),是播种的工具,也叫耩(jiǎng)子,是木头做的,有三条腿,一趟能耩三垄小麦。
小时候后大人们经常会说一句谚语: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意思是秋分正是播种小麦的节气,也体现了古代历法对人们农业耕作的具体指导。但现在不知是受温室效应影响全球变暖还是其他原因,人们寒露节气才开始播种小麦,谚语似乎改成了:白露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才当时。
以前没有播种的机械,都是使用耧来播种。播种是书面的说法,在鲁西南农村地区叫“耩地”“耩麦子”,一般是几个人或者套上一头牛在前面拉着,一个人在后面扶着耧耩地,扶耧的人并不是仅仅扶着就完了,需要来回的摇动耧,耧斗下种子的地方有个耧门挡子,用来控制种子流下的速度,摇晃是为了让三个耧眼下的种子一样多,出苗均匀。
耩地
摇耧,是个技术性很高的农活。庄稼苗能否出好出匀,能否节省种子,甚至夺取丰收,决定性因素在于摇耧的技术和水平,一亩地耩下来,种子既不能剩余,又不能不够,等到麦苗出来,放眼望去,整齐而均匀,这的确需要丰富的经验。那时候一个生产队会摇耧的老把式也没有几个,分开单干以后,很多人家都专门请“老把式”给自己家摇耧耩地。
我小时候没有尝试过摇耧,大人们也不让,因为摇下去的就是种子,万一把种子摇成一疙瘩,就没法收拾了。听大人们讲,摇耧的关键技术不是摁着耧摇,而是提着耧才能摇的均匀,还有根据拉耧的速度控制摇晃的节奏,所以摇耧也不是一件轻快的活,往往几亩地耩下来,即使是老把式也会浑身像散了架一样。
人拉耙
现在,播种都是机械化了,昔日“晃当、晃当、晃当”悦耳的摇耧声音再也听不到了。
那时候并不是所有的人家都有犁子、耙和耧,因为制作驮车、犁、耙、耧的木料必须是家槐、枣木、梨木等硬质木头,才能结实耐磨耐用,能找着这种合适的木头也不容易。邻居们都是相互借着使用,当然也不会收取什么所谓租赁费、使用费,农耕时代的鲁西南农民就是这么淳朴、实在。
现在,农业耕种几乎全部实现了机械化,犁、耙、耧这些使用了几千年的重要农耕用具,以后再也用不着了,也见不到了,渐渐会成为为消失在人们记忆里的工具,也只能在教科书、民俗博物馆才能见到了。
朗读者 梁雅 菏泽广播电视台
李民(右)菏泽市市场监管局 朱杰(左)菏泽市食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宋代诗人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中写道:“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男耘田,女织麻,孩童稚嫩学种瓜,诗人把农家农耕生活描绘得情趣盎然、活灵活现。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为本,农耕文明充分发展。日常生活中,我们常说耕耘这个词,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但在农业生产中,耕与耘是不一样的。耕,篆文字形由“耒"和“井”组成。《说文解字》注释耕字是“”犁也。从耒,井声。一曰古者井田”。耕的本义是“犁也”,即用犁头将泥土翻松,以便下种或布秧。耒指古代用来翻地的犁头,并表声,“一曰古者井田”指古代的井田制,说明井在耕字中也有表意的作用。耘,形声字,从耒,从云,云亦声。《广雅》解释其为“除也”,耘字本义是指除草。
春天来临,莺飞草长,气温逐渐上升,农家播种的季节到了。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耕牛犁地,是农耕文明的一大进步。农人们开始驱赶耕牛,将耕地耙犁翻整,以待播种,这是春耕必不可缺的步骤。耘田,是伴随着农作物的生长过程,需要进行多次除草。古诗云:“ 莫教稂莠败嘉禾”,道出了耘的目的,这里稂和莠都是形状像禾苗而妨害禾苗生长的杂草。耘田,北方也称薅草,这道工序至今还很难完全用机器来取代。古时的耘包括一耘、二耘、三耘。“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耘田的时节正值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农人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农活 。
随着时间的推移,耕与耘组合成词语“耕耘”,泛指农耕之事。《荀子》中说:“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传统农耕,选种、耙犁、播种、灌溉、薅耘、收刈、打碾、舂碓……对于农人来讲,一年四季都有那个季节该干的活儿,农人与土地、农作物,在无数个节气轮换间彼此心心相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庄稼由嫩绿到深绿、苍绿,最后变成饱满成熟的金黄,变成种田人灿烂的笑脸。
相关问答
耕地,肥播种田间管理除草防爆服喷啥农药病虫害防治防寒防冻防旱浇水防涝排管收割,收获,储藏,另续管理,饲养,疾病预防农业活动涵盖果蔬,花木,中草药,食用...耕...
[最佳回答]农活:播种,收割,施肥,浇水,除虫,松土风景区:井冈山,九寨沟,黄山,泰山,故宫,西湖交通工具:飞机,轮船,火车,汽车,自行车,地铁乐器:吉他,钢琴,小提琴,...
[最佳回答]农活…额,肯定不能日理万机吧.我觉得呢,可以就很直白的表述,比如“十分繁忙”之类的更适合.
早出晚归、披星戴月、春种秋收、汗流浃背、勤勤恳恳、风尘碌碌、风餐露宿、寒耕热耘、雨淋日炙、栉风沐雨、炙肤皲足、亿辛万苦,火耨刀耕,朝耕暮耘,女织男耕,...
成语答案是扫田刮地。【成语】:扫田刮地【拼音】:sǎotiánguādì【解释】:意思是泛指各种农活。【出处】:元·秦简夫《东堂老》第三折:“我宁...
农村的生活是美好的,农村的生话有时候是一幅画、是一首歌。山清水秀、依山傍水、鸟语花香、起早贪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男耕女织、牛肥马壮、屋舍俨然、良...
"手"是劳动农民常用的工具之一,用于完成各种农田的耕作工作。农民的手经常用来握持农具,例如锄头、镰刀、播种机等,同时也会用手摘取农作物的果实。此外,农民...
结网忙,采蜜忙,拉套忙,拉车忙,上槽忙,进圈忙,觅食忙,筑巢忙,哺乳忙,跪乳忙,反哺忙,打洞忙,捕鼠忙,打猎忙,打场忙,吃饭忙,上学忙,上班忙,农活忙...结网忙,采蜜...
带农字的词语有:农村,农业,农行,农历,农民,农场,农药,农夫,农活,务农,农机,农业国,农闲,农垦,农田,农工,蕉农,烟农,农谚,工农联盟小农经济...带农字的词语有:...
耕耘树艺的解释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耕田、锄草、植树、播种。泛指各种农业生产劳动。词语分解耕耘的解释∶犁地除草。泛指农耕之事夙兴夜寐,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