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六个主要兼词中学生学语文一定要收藏好

(谢谢关注“语文英语教学”,驻足这里就能学习和进步!)

兼词,是古汉语语法现象中的的一种独特的词。何谓兼词?说穿了,就是一个音节(或称一个字)中包含着两个音节(或称作两个字、两个词)。对于这种语法现象不了解,或者说缺少必要而足够的认识,就会直接影响到我们对文言文阅读的质量,轻则读不顺,给理解带来障碍;重则使我们对句子作出错误的翻译。

古汉语中的兼词主要有下面六个。

作为兼词,它在许多文言文的句子所构成的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经常是这样两个词:何不。翻译时,或者直接译为“何不”,或者译为“为什么不”。如果不知道“盍”的这种兼词性,在具体翻译的过程中,就可能出错。

如:

《论语》中,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字:“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注意文中加线的句子。如果不知道在这个句子中的“盍”是“何不”两个词的兼词,而把它当成“何”的通假字,翻译成下面的样子:“为什么各自谈你们的志向呢?”这,与孔子的原意就刚好相反了;孔子的原意是启发他的弟子,让他们各自谈一谈志向,准确的翻译应该是:“为什么不各自谈谈你们的志向呢?”

盍,作为兼词,在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是相当高的。再如下面一段古文(请注意文中中加线的句子):

济阳之贾人,渡河,亡其舟,栖于浮苴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吕梁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或曰:“盍救诸?”渔者曰:“是许金而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盍救诸”,一句话中就有两个兼词。如果不知道“盍”与“诸”均为兼词,凭想当然去翻译,翻译成“为什么救他”,就大错特错了。正确的翻译应该是:“为什么不救他呢?”

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盍”作为兼词就出现过两次:

①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句中的“盍”就是一个兼词,在翻译的时候,也应该译为“何不”,或者“为什么不”。

②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原文是“盖”,通“盍”,今本也写作“盍”)亦反其本矣。

作为兼词,它比“盍”稍微复杂了点,因为,它如果处在句中,不是代词的话,就是兼词,是“之于”(“之”是代词,“于”是介词);如果处于句末,是“之乎”(“之”是代词,“乎”是语气助词)。

先举几个处于句中必须理解为“之于”的例子。如上文中的“渔者载而升诸陆”,句中的“诸”就是这种用法,必须理解为“之于”(之,代济阳之贾人,于,介词,表处所)。

再如教材中的《殽之战》一文中,(阳处父)追诸河,则在舟中矣。句中加点的“诸”也属于这种用法;全句应翻译成“(阳处父)追赶他们(指的秦军的三个主帅)到了黄河边上,他们原来已经坐在船上了”。

还不仅如此,懂得了这一点,对于现代汉语也还是有帮助的。如病句“诉诸于法律”、“付诸于行动”,句中的“于”都必须去掉,因为“诸”是兼词,里面已经包含者一个“于”字了。

再举几个用于句末的例子。如上面的例句“盍救诸”中的“诸”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再如《孟子·庄暴见孟子》一文中,“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句中的“诸”就是一个句末兼词,必须理解为“之乎”,之,代的是“王尝语庄子以好乐”这件事,乎,是一个表询问的语气助词。

再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不识有诸”,句中的“诸”也属于这种用法,也得理解为“之乎”,之,代的是“牵牛”那件事,乎,表示的是疑问语气。

作为兼词,用于句末;是介词“于”和代词“之”,两个词的兼词。翻译的时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下面举几个教材中的例子。

①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愚公移山》)(在那里)

②青麻头伏焉。(《促织》)(在那里)

③彭蠡之扣有石钟山焉。(《石钟山记》)(在那里)

④余收尔骨焉。(《殽之战》)(到那里)

⑤或师焉,或否焉。(《师说》)(向老师)

作为兼词,它是“而已”两个词的兼词;用在句末,表示的是限止性语气。可以直接翻译扯“而已”,也可以翻译成“罢了”。

如:

①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孟子·庄暴见孟子》)(而已)

②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鸿们宴》)(译为“而已”,或者“罢了”)

《说文新附·可部》中说:“叵,不可也。”意思说的就是它是一个合音兼词。现代汉语已经不用,只保留在某些成语中,如“居心叵测”中的“叵”就是“不可”的意思。它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不能实现或无法实现,可译为“不可”、“不可能”。因为在教材中,我们还没有与它“遭遇”过,所以,只能举课外的例子。如:

①布因指(刘)备曰:“是儿最叵信者。”(《三国志·魏书·吕布传》)(译文:这小子是最不可信任的。)

②(尹愔)尝受学于国子博士王道珪,称之曰:“吾门人多矣,尹子叵测也。”(《新唐书·尹愔传》)(译文:我的弟子很多,尹愔是最不可测度的)

作为一个兼词,它除了具有代词性,指代人或事物外,还兼有劝勉或揣度语气,可以理解为它就是“之焉”(或者理解为“之也”亦可)两个词的兼词。因为在教材中没有出现过,所以也还是举两个课外的例子。如:

①舍旃!舍旃!苟亦无然。(《诗经·唐风·采苓》)(译文:丢掉它吧!丢掉它吧!确实不要认为是那样。或者译为:莫理睬它啊!莫理睬它啊!造谣之人心不正。)

②夫睹之者掩口卢胡而笑,斯文之族,无乃类旃。(《后汉书·应劭传》)(那些看到了这种情况的人掩起口来胡噜而笑,斯斯文文的俗人,恐怕与此相类似吧。“无乃……乎(欤)?”属于古汉语中的固定格式,应该翻译成“恐怕……吧”。该句中没有“乎(欤)”,“吧”是由“旃”中隐含着的“焉”(或“也”)翻译出来的。)

③方当盛汉之隆,愿勉旃,毋多谈。(《汉书·杨恽传》)(译文:正当汉朝非常昌盛之时,(你)为自己的功名努力吧,不须跟我多谈论。)

(觉得不错,有请关注点赞转发!)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竟是佛教偈语,俗人大多都会误解其意思

当你和别人讨论文化的时候,有没有内心充满着自豪感,在华夏这片大地上,绵延传承着五千年的文明,这其中有儒家的仁孝思想,有道家的无为思想,还有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也有佛教的普渡众生,这些学派的思想传承着,也一代代启迪着人们的心灵向着希望进发,佛语里说“一丝不挂,想入非非”,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

此“丝”非彼“丝”

当人们看到“一丝不挂”这样的词语,脑海中浮现的画面一定是这人在洗澡或者在睡觉,谁会光天化日之下在人前做这种事情,简直是有点伤风败俗,然而如果有一天,你接受到了日常所学以外的佛教经典,又会觉得自己曾经是那样的浅薄,没有一丝的定力就让自己的生活 陷入到了有些荒诞的想象之中。

“一丝不挂”作为成语,原本出自《楞严经》,是解说人们没有一丝牵挂,遁入空门之后内心四大皆空的 ,《五灯会元》第十二卷说“诸上座终日著衣吃饭,未曾咬着一粒米,未曾挂着一缕丝”,这里的“丝”是说一缕衣饰,身上不该有这样的尘埃存在 ,《五灯会元》第十四卷说“僧问,一丝不着时如何?师曰,合同船子并头行”,这里的“丝”是一根钓丝,就像姜太公心无旁骛,垂钓天下。

一个人如果“一丝不挂”,内心一定是不受红尘的牵挂的,不再有患得患失的念头,这样的人是看透了世间的生死的,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张良当年在离开刘邦的时候,那一定是看破帝王心术的玄妙,忘却红尘的荣华富贵,才有了和陶朱公类似的结局,而大多数人的内心都是“丝丝牵挂”的执着,才会有兔死狗烹的下场。

宋朝的洪迈在《夷坚丁志》中说“披发裸体,一丝不挂”,这或许是低配版的毫无牵挂,人们没有了衣服的牵挂或许就是和自然在完全的融合,不理会世俗的眼光,在大自然中寻找真实的自我只是有心的人看到赤身裸体的人,自然就会想点其他什么的, 正所谓“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才会生出这么多的歧义。

辜鸿铭先生作为学贯中西的大学问家,内心无比地推崇华夏的文明,而那些鼓吹新学的人不是扬弃,而是选择了直接抛弃,正如辜鸿铭先生所说“他的辫子是有形的,诸公的辫子是无形的 ”,有些人看似“一丝不挂”,却做不到心胸坦荡。

如何思入“非非”

在看到“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大多数人能想到李杨的故事,和那些世俗的歌舞以及他们那有违人伦的爱情,人们的脑袋大概也是非常喜欢幻想的,然而这样的幻想,有时候又是好事,可以作为梦想来看待,有时候又是或好或坏的事情,是人们内心向往“巫山云雨”的一种想象。

可是“想入非非”这个成语,竟然也是佛教的说法,《楞严经》里说“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处”,这里的“非非”是说人的思想进入虚幻境界,完全的脱离实际, 然而人们说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一个好兵,谁又不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将军呢?

人有梦想是好的,只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预想着最美好的事情,朝着那个方向前进,或许就真的可以实现,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没有一点点的希望又如何的前进,古人说“温饱思淫欲”,只有温饱的问题解决了,才能有一定的底气去学习,不然像匡衡那样的凿壁偷光,几千年也就那么几个人而已。

《官场现形记》里说“施大哥好才情,真要算得想入非非的了”,这时候的“非非”或许有了世俗的想法,是有些人道貌岸然后的男盗女娼, 流传到现在的时候,大多数时候这“非非”已经不是异想天开了,或许就只是一时的云雨而已。

结语

人们在不同的时代,都有着认识的偏差,这种偏差源于信息的差别,有些人看个表面意思,就以为是了然于胸了,当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是多么的渺小;人们在认识一件事情的时候,不应该随意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些事情似乎不是明面上的那样简单,这世上最美好的谎言,就是自以为是的谎言,大家应该提高自己的认识。

相关问答

俗人回档类似的小说?

《完美人生》作者:刀一耕这是一本早期的都市后宫加娱乐圈的小说,纯粹的都市爽文,主角重生到高中时代,然后写歌发家,混娱乐圈,各种抄歌抄电影抄小说,剧情...

书荒了,求些像俗人回档类的书?

《我哥是阎王爷》作者:形骸和俗人回档一样,也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这本书就是一大写的搞笑啊,反正我是笑到捶床了。简介:专职接待各类穿越者,并以满足穿...

看山是山看海是海意思相近的句子?

以下是一些与“看山是山看海是海”意思相近的句子:-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看山依旧是山,看海依旧是海。-观山是山,观海是海。-看山还是山,看海还是海...

和贾宝玉人生观类似的人有谁?

和贾宝玉人生观最相似的就是甄士隐了。贾宝玉的人生观就是吃喝玩乐,和姊妹丫鬟相守一辈子,无所作为、不计前程。书中的这三处描写最能体现宝玉的人生观。且...

身边已经有了王熙凤和平儿,为何贾琏还要不停地“偷吃”?

贾琏作为在《红楼梦》里被描写了“偷吃”情节最多的男人,在所有阅读【红楼梦】的读者心里眼里口碑十分不好,几乎就是“好色,浪荡子”的呈现,他在巧姐出水痘期...

最近书荒,跪求完结的好看小说,类似《我的1979》《银狐》《回到明朝当王爷》之类的?

能回味,还能长点知识[捂脸]修真只推徐公子胜治的书,太上章,天枢,灵山,鬼股,神游,人欲,地师,惊门。官场小说,官道无疆,布衣官道,为官之道。都是这些年熬过夜看...

有什么女追男的小说推荐吗?

女追男小甜文推荐,附简介《她病得不轻》作者:竹已《小清欢》作者:云拿月《美人宜修》作者:北倾《我就喜欢他那样的》作者:蒋牧童《林深终有路》作者:夜蔓《...

雅俗共赏,如何认清雅和俗的界线?

现代社会,倡导雅俗共赏,但清雅和俗的区别在那里?现分别说明。雅,往往是,现实生活的文学艺术,提炼升华到高境界的产物。在其中,对欣赏者的品味和签赏力,要...

【文学作品中的人物人物的特点书名.】作业帮

[回答]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具有不同的类型,其形象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种,即语象、形象和意象.1.语象主要是指非描摹性的、但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

你见过最毁三观的事是啥?

1.笑贫不笑娼。历朝历代,世俗偏见,钱似乎比脸重要。你若有钱,不管来源如何,只要还没有揭示来路是否正不正,但挣钱的人好像皆被人人仰视。譬如一个失足女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