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过“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的人
自然会以为和尚住在庙里
但其实
和尚并不住在庙里
寺和庙并非一回事
在古代,寺和庙是两个概念,文化背景和用途上均有差异。
1
什么是“寺”
最早的“寺”是官署,为官吏办公的地方。如大理寺(掌管审谳平反刑狱的官署)、鸿肪寺(掌宾客及凶仪之事)、太常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光禄寺(掌管朝廷祭享、筵席及宫中膳羞的机构)等。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一直受历代王朝统治者所重视,认为佛教的思想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对民众有教化作用,遂兴建了一些场所,供僧团教授佛法、居住、学习、修行所用,这类的建筑场所就称为“寺”。相当于国家公办的教育机构,是国家出资建立的。
寺在汉语里还有“持续、相续”的意思,皇帝把僧人教导佛法的地方称作寺,寓意为长期的事业,要世世代代永续下去。寺,直接归皇帝亲自领导,是独立机构。
到了隋唐以后,寺作为官署的名字用的越来越少,逐渐成为佛教场所的专用名词。
自唐中叶至五代,禅宗大盛。至宋代,教寺多改为禅寺。
禅宗称寺院为丛林、禅林、禅阁等。即集合众僧使之规律、和合而修道,如林之齐整,便以‘林’作比喻。
丛林之中,若师家依法系传法予弟子而任住持者,为子孙丛林。若广招天下大德高僧为住持,而不由徒弟继承之寺院,称为十方丛林,或十方刹。
按照寺的设立者不同,还可划分为官寺和私寺。若由住寺者区别,则有僧寺、尼寺之分。因初时之寺院多建于山中,故山名与寺名并称,后对平地所造之寺院,亦附以山号,成为寺院之别称。另有以年号称寺名者,如北魏宣武帝景明四年(503)之景明寺,正始四年(507)之正始寺,及唐玄宗时之开元寺。
关于寺院之主从关系,如承传祖师法之根本寺院,称为本寺、本山。其属下之寺院,则称末寺、末山。在大寺院境内,附属于该寺院之小寺,称为子院、支院、枝院、寺中、寺内、塔头。
至于寺院之住职,称住持、院主。
2
什么是“庙”
庙的出现,要早于寺。又称“宗庙”,最初是祭祀祖先的地方。在古代,“太庙”是帝王的祖庙,其他凡有官爵的人,也可按制建立“家庙”。上到天子,下到黎民,对庙文化都极为重视。
我国儒家感怀古圣先人之精神,设庙祭祀,如太庙是为祀皇祖之灵,文庙(先师庙)是为祀祠孔子,武庙则祭祀关羽等武将。
到了秦汉时期,随着人们认知的提高和对精神图腾的寄托,庙所承载的对象也开始扩展和扩大。渐渐地,庙已不再单单是祭祖的场所,其祀神和纪念前贤的内容越来越突出。
祭神的,比如有:“城煌庙”、“土地庙”、“龙王庙”、“山神庙”等;祭先贤的,比如有:“文庙”、“武庙”、“关帝庙”、“岳庙”等。
另外,皇宫的前殿也称为庙,所以朝廷也称为“庙堂”。如宋代著名文学家范仲淹就有名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每个字词的背后,都有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值得我们去考究和传承。
3
归纳总结
通过上面关于寺和庙的介绍,你能看到两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起源不同:
寺最早是朝廷官吏任职的场所,比如大理寺,太常寺等,而庙则最初是百姓进行祭祖的地方,比如家族的祠堂,就被称为家庙,还有皇帝的家庙,又被称为太庙。
2. 供奉的对象不同:
寺主要受佛家影响,所以供奉的大多是佛像和菩萨,但是庙则大多是传说中的鬼神,比如土地庙,城隍庙等。
3. 用途不同:
寺现在大多是佛教弟子居住在其中,进行修炼和学习,而庙中的僧侣却很少,大部分都是只有一个神像,经常会有人来进行祭拜,求神保佑。
了解“寺”和“庙”的不同后就应该明白,寺院里供奉的是佛菩萨,而不是神灵,我们到寺院去是要学习和生起佛菩萨的慈悲和智慧,而不是祈求神明保佑。
愿你我始终保持正信
跟随佛菩萨的脚步
自觉觉他
参考资料:
《寺和庙不是一回事》(来源:微信公众号“南普陀寺”)
《佛学大词典》
我们在阅读文学作品中,常常会遇见“寺、刹、宫、观”这四个字,往往对他的剧情内容不甚了解,只是做表面的大气理解而已,实际上这4个字它的具体的含义是不一样的。
“寺”,《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寺,廷也,有法度者也。”秦朝以后,官员任职之所,通称为“寺”,简单点解释,古代公务员办公的场所都叫“寺”,比如大理寺、鸿胪寺、“太常寺”等等。“大理寺”是中央的审判机关,“鸿胪寺”是唐代中央主管民族事务与外事接待活动及凶丧之仪的机关,“太常寺”则为掌管宗庙礼仪的部门。相传东汉明帝的时候,天竺僧人摄摩腾、竺法兰用白马驮着经书向东方而来,最初住在洛阳鸿胪寺,后来鸿胪寺加以改建取名“白马寺”,于是“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梵语中,“寺”叫“僧伽蓝魔”,简称“伽蓝”,意思是僧众所住的园林。
由于佛教产生在古印度,它的经籍本是用梵语——即古印度书面语写成的,所以凡是与佛教有关的事物都可以称为“梵”——佛寺也就叫做“梵宫”、“梵宇”或“梵刹”。有的书中将“梵宇”和“琳宫”并提。“琳宫”本来是神仙居住的地方,而道教的庙宇也称“琳宫”。
“庙”,在古代是供祀祖宗的建筑物,汉代以前,统治者对庙相当看重,对庙的规模有严格的等级限制。《礼记》中写道:“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即最高统治者天子能立7庙,分别是:父、祖、曾祖、高祖、高祖的父、祖父和始祖庙;诸侯能立5庙,分别是:父、祖、曾祖、高祖、始祖庙;大夫立3庙,分别是:父、祖、曾祖之庙……平民老百姓根本没有资格建庙。
到了汉代,“庙”的含义开始发生了改变,庙与原始神社(如土地庙)混合在一起,变成了阴曹地府控辖江山河渎、地望城池之神社,所以庙里可供奉鬼神,而且古人迷信,认为人死后会进入阴曹地府再轮回转世。所以为了纪念那些有杰出贡献并去世的人,就为他们建庙,比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世世代代接受人们的香火敬拜,此时“庙”和佛教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道教是产生于我国汉民族的宗教,它的庙宇通称为“观”。注意,这里的“观”不能读“guān”,只能读“guàn”。如北京的白云观,苏州的玄妙观,都是道教的著名的丛林,皆以“观”名。
“宫”本来是房屋的通称,秦汉以后除专指帝王的房舍外,也称宗庙、佛寺及道观。“宫”“观”合称,唐朝以前指的是“祠庙”,唐朝以后则专指的是道教的庙宇。
佛寺与道观,由来并称,但二者各有所宗,一般是泾渭分明,不容易混淆的。规模较小的道观称为“道院”,这都表明是属于道教的事物。
而与佛教有关的事物,除了称“梵”以外,还常常称为“禅”,如唐诗《破山寺后禅院》:“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有些寺院的匾额上,题为“某某禅寺”或“某某禅院”,这是因为佛教修行的主要方法之一叫做“禅那”的原故。
梵语中还有“刹多罗”一词,指的也是佛寺,简称为“刹(cha)”。南岳衡山魔镜台福严寺山门上有一幅对联:
六朝古刹,
七祖道场。
寺院内塔顶上的幡柱又叫“宝刹”,常做寺院的通称。
佛教庙宇的名称极其繁多,除了上述这些以外,还有佛龛(kān),佛图,檀林、丛林等等不胜枚举,这里只能举其大要,概不一一说了。
道教庙宇除了其自身的名称之外,还沿袭了某些佛教名词,如衡山福严寺联语中的“道场”,本指佛教礼拜、诵经、行道的场所,隋朝时改称天下寺院为道场,道教即沿用了这一词语。“丛林”本来是佛教的名词,意思是众多僧人住在一起,好比林木丛聚,而道教也称自己的庙宇为丛林。
至于其他宗教的庙宇名称都比较单纯,远远没有佛教这么繁杂。比如伊斯兰教即回教的庙宇也叫“寺”,因为它称颂所崇拜的真主“至清至真”,所以它的庙宇统称“清真寺”。
而佛教的另一支——喇嘛教的庙宇,有的叫做“寺”,有的叫做妙“庙”,如河北承德离宫的外八庙都是喇嘛庙。
总之,“天下名山僧占多”,佛教自传入中国以后,历代盛行不衰,寺庙遍及各地。今天经过历史风雨的洗礼,各种宗祠、宗庙已经所剩无几,那些迷信神祗的山神庙(比如《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土地庙(比如鲁迅《祝福》中卫老婆子劝说祥林嫂去土地庙捐门槛)也荡然无存了。现存的宗教寺院是虽然已经十分稀少,但相对来说,我们一般所能见到的庙宇多数都是梵刹佛寺。
相关问答
寺可以组成的词语有很多,例如:寺人:指宫廷中主管宫室事务的官员。寺臣:指宫廷中的近臣或重臣。寺主:指寺庙的主持或住持。寺壁:指寺庙的墙壁。寺宇:指寺庙...
【词语】古寺青灯【词语解释】古寺:年代久远的寺庙;青灯:以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其光发青。形容虔诚修行者生活的凄苦与寂寞。【词语出自】清·曹雪芹《红...
寺院、寺观、寺庙、礼拜寺、佛寺、清真寺、阉寺、三岩寺、寺丞。邸寺、寒寺、崇圣寺、云悟寺、独阜寺、灵岩寺、保圣寺、云雾寺。东竹林寺、寺卿、破山寺、塔...
【跑了和尚跑不了寺】:pǎolehéshàngpǎobùlesì,指纵然一时躲掉,但由于其他无法摆脱的牵累,最后还是无法脱身。同“跑了和尚跑不了庙”。作宾...
江南春杜牧唐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武侯庙杜甫唐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谒老...
不是,寺庙,寺院,住宿,留宿不是,寺庙,寺院,住宿,留宿
石头、石子、石桥、石狮、石林、石龙、石家庄、顽石、石岩、石头记石榴、石榴籽、石榴裙、石榴树、石头记、石头缝、石头人、石子路、石子馍、假山石、石山、...
[最佳回答]1、高高低低的房屋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一个的排列着——鳞次栉比2、故意挑毛病找差错——吹毛求疵希望我的回答使你满意.1、高高低低的房屋...
胆大包天。装模做样。以下犯上。胆大包天。装模做样。以下犯上。
形容龙门石窟的成语有活灵活现、金碧辉煌、琳琅满目、变幻莫测、叹为观止、蔚为大观、美轮美奂、千姿百态、惟妙惟肖、成千上万、举世闻名、威风凛凛、举世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