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上语文课老师叫用“的,地,得”三个字造句
结果班上的一个同学自告奋勇的起来说了“妈妈说我们家的地得拖了!
语文课上,老师讲完“缘木求鱼”这个成语后,请同学再想一个意思相近的成语。一男生答:“杀鸡取卵。”老师纠正:“错了,缘木求鱼指的是方向、方法不对而达不到目的。”
男子坦然答道:“老师,我杀的是公鸡!”
老师:你来说说你的理想是什么吗?
小学生:吃得好,穿得好。
老师:你的理想能不能更高些?
小学生:吃得更好,穿得更好。
小学二年级我班上一同学的作文:“这个周末我去了乡下外婆家,满山都是成熟了的马铃薯,挂在枝头随风摇动。”
老师:作业为什么没做呢?
我同学:今天天太冷,我爸用我的作业生火取暖了。
考完期末考试后,老师在班上批评我考得不好。他说:“××同学,你怎么考了这么点儿分,全班一平均,你严重拖了咱班的后腿。”
我听后很是不解,就举起手问:“老师,咱班又不是猪,还分前后腿?”
老师:“有些同学开始骄傲了,大家还记得龟兔赛跑的故事吧。小刚,你说说看,兔子为什么输给乌龟?”
小刚:“因为它睡觉。”
老师:“对极了!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兔子不睡觉呢?”
小刚:“把乌龟换成狼。”
上语文课,我坐最后一排和一个同学玩扑克,炸金花。
我拿了一把三个老K,说,跑五圈。
他说,跟,加十圈。我看了他一眼,你确定?他说,确定,再加明天早上早餐。我说,开。你先亮牌。
他拍出来JQK顺子。
我亮出三个老K,你输了。
他噌地一下站起来,指着我说,老师,他上课玩扑克牌。
韵文是这个中国古代文学的重心,韵文之祖是《诗经》,其中有很多四字句(所谓“诗经句式”)。成语(以四字句为主,也有三字、五字、七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很有趣的一部分,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成语里面有故事也有哲学(尤其是中国智慧)。现在,有的特色学校开展小学生学成语长智慧,是儿童哲学的新举措。
说到成语好玩,首先就是拟声字。比如“呵呵”“噗嗤”“扑通”“哼哧”“哎呦”等等,它们又叫象声词,和感叹词是亲兄弟,它们都是生活中的语文。
小学生语文学习,关键是字、词、句的掌握。拟声词是很有用又好玩的词汇。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biubiubiu,biajibiabia,biajibiaji这样的词,经常出现在口语中。
不过,古人的拟声词和口语,到了现代,就变成了“文言文”。如文质彬彬,出自《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实质多于文饰则会言行粗野,文饰多于实质则会虚饰浮华。君子应该是外在的形象与内在的品质配合适当、表里如一。
文质:人或事物的表现与实质。“质”指人或事物所具有的实质内容、意义,“文”则指表现出的形式、样态。儒家常用“文质”来指称“礼”的表现与实质。外在的“文”应以“质”为基础,背离基础而追求形式会导致虚饰浮华。同时,“文”也是不可缺少的,内在的“质”需要通过“文”来获得呈现。“质”和“文”应相互匹配。
今天,我来谈谈成语里的儒家思想,及其对现代社会及人生有什么影响和借鉴意义。
“文以载道”这句成语,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美术、文学、史学等等,都有巨大的影响。现今的经典诵读活动 中,由宣传部、文明办、文化和教育系统领头,把孔孟老庄和李杜、欧苏、纳兰性德等历史文化名流的代表作的推广,当做新时代宣传文化活动的重头戏,办了网站,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很多高校都在兴办哲学、文物博物馆学、古典文献学等专业,可将儒家精神(“道”)文化代代相传。
我认为,“文以载道”的现代意义主要表现为:
第一,儒家的社会理想(小康、大同等)可以烛照我们的社会运行。儒家的慈善文化研究,对我们当今做公益慈善颇有价值。
第二,儒家的人生观(成人,即成就理想人格)可以引领个人的道德完善。在人心不古、道德滑坡的当下,重提儒家学说很有价值。
第三,儒家的经济观念(“君子喻于义”“富庶教”等)可以抵御消费主义和极端发展主义。对于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也有现实意义。
第四,儒家针对君子(统治阶级)的劝善学说,可以给“以德治国”提供精神资源,成为正确理解“以德治国”理念 的知识谱系。
第五,儒家伦理学,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和谐”“友善”等)的构建,有了厚重的本土文化基础。所以,我们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借鉴儒家思想、接续中华文化传统。当然,三纲五常那一套就没必要继承了。
《论语》是儒家基本经典之一,里面有很多句子是成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如“博施济众”(施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体现仁政)。
这句成语里,提到“众”。一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本位的,是“天地君亲师”没有老百姓的地位。可是根据儒家经典中的论述,修身为本的美德伦理学是不可能撇弃众民的。天都多大,众就有多大,得“众”可以知天。“君子之道”,是善道,包括(1)刚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尼采是蔑视“众民”的。尼采说:道德只是低等人群体用来阻碍高等人的虚构事物。这句话我首先反对的是他低估了低等人群的力量。在古代,一切社会规则都是高等人建立的,明白点说就是统治阶级建立的,用来约束低等人群,以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和社会系统的稳定。
在古代,人是被分为三六九等的,如今有了变化,起码在理论上讲,人人生而平等 。
哪怕在古代,社会上升通路,也是有的,比如中国的科举制度。这可以让低等人群的一生通过不断的提升自我,变身为高等人群。
现在,我们这个星球已经进入现代化、多元化时代,不仅有竞技体育,还有社会体育,不是前面的选手远远抛离了对手,那么他就不会有阻碍了,他就成为了高等人群——这么简单。还有,运动健将博尔特只有一个,而上体育课的学生有千千万万。一个和千千万万是不成比例的。
“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万事万物,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理性认识。明儒王阳明提出“致良知”。比他早的宋朝先贤朱熹提出“格物穷理”,先秦儒家提出“致知在格物”。
儒学第一期是先秦时期的儒学。那时,儒家就提出了知行关系和物我关系之类的命题。如《论语》:“听其言,观其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若浮云。”《大学》中的“致知在格物”等等。总之,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
《大学》中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儒学第二期就是宋明儒学,包括理学和心学。
朱熹作为受道家思想影响的理学大家,提出“格物穷理,格物致知”这个命题,格就是研究。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宋朝时,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后取得官方地位,因此程朱理学成为儒学主流。朱熹作《伊洛渊源录》确立了北宋理学产生、发展、传衍的历史统绪,使之具有一个统一的学术流派的地位。
陆王心学吸收了佛家思想,是和程朱理学不同的儒学派别。
中国宋明时期的哲学流派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南宋时期,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捷的“发明本心”的主张。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关于“天人合一”,现代人往往解释为“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其实,根据儒家民本思想 ,“天人合一”有着十分深刻的社会意义,那就是在社会发展中,百姓和天一样重要,百姓和天互相映衬,君王不得不谨言慎行。
“天”是古代哲学-宗教思想范畴,它就和“自然、社会以及思维的一般”密切相关。天,从一从大,“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孟子·尽心上》)“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论语》)“大其心,能体天下之物。”(张载《正蒙·大心》)冯友兰说:“我想引进两个名词,在我看来,它们分别表示中国哲学的两种一般趋势:它们是‘自然’和‘人为’,说的更确切写,就是‘天’和‘人’。”(《中国为什么没有科学?》)然后,冯友兰就下了判断:“道家主张自然,墨家主张人为,儒家主张中道。”杜威反对“用西方的概念的鸽笼子把中国的事实分格塞进去来解释中国”,认为这样做是“愚蠢”的。其实冯友兰就犯了这样的“愚蠢”,因为“天”在三家(九家甚至全部先秦各派)哲学里都是基础性的范畴,涵义都一样。冯友兰在《新世训》中,也提出儒家和道家都主张“无为”。而无为,就是天行,是需要所有人(天下)去效法的。
“民以食为天”出自《史记•郦食其列传》,这句话,现在广泛地被粮食和食品安全领域的人士引用。
“天”是基本的中国哲学-宗教思想范畴。美国当代学者郝大维、安乐哲《汉哲学思维的文化探源》关于“天”——
我们的结论是,“天”作为规定中国人的精神性的核心观念,不能解释为一个超越的范畴,为了使这一结论能够成立,我们已经说得够多了。这样,[这一观念的]英文翻译,如”Heaven”、”Providence” 或”God”显然会造成误解。(第252页)
《墨子》里的天是有意志、可为人所法仪的天。而墨子的地位是儒家的反面,是劳力阶级的哲学家,因此也是唯物主义因素比较多的先秦哲学家。前者的经典话语和后者的启蒙话语是那么地相抵触!其实,在经典里,儒家墨家的天是一样的。特殊矛盾产生研究领域。
相关问答
答:想得美。详细解释:释义:意思是说你的想法或建议太美妙了,太高了,别人会认为你想得美。比如说,你想天上掉下来一千块钱让你拾到,就能说成是“想得美”...
[最佳回答]走得急、讲的快、缓缓地前进、疯狂的玩、放肆地大叫、焦急地观望、眨眼的星星
1、字字珠玑【zìzìzhūjī】:字字珠玑,比喻说话、文章的词句十分优美。有时也延伸指说话或写文章言简意深,凝炼有力。造句:那段充满哲理的议论,真是...现...
[最佳回答]讲述得(清楚)描写得(逼真)愁得(白头)战斗得(激烈)观察得(仔细)气得(发晕)笑得(花枝乱颤)理解得(透彻)处理得(恰当)急得(跺脚)恨得(咬牙)回答完毕...
1、滔滔不绝[tāotāobùjué]滔滔:形容流水不断。像流水那样毫不间断。指话很多,说起来没个完。2、侃侃而谈[kǎnkǎnértán]侃侃:理直气壮,从容...
形容课讲得好的词语有:循循善诱、深入浅出、妙趣横生、旁征博引、绘声绘色循循善诱、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由简入繁、绕梁三日。形容课讲得好的词语有:循循...
说)得生动、(讲)得生动说)得生动、(讲)得生动
讲的明白、听的明白、恍然大悟感受得明白。突然得明白。忽然得明白。解说得明白。叙述得明白。列表得明白。写出得明白。画个得明白。以上就是我的解...
1.一语道破【拼音】:yīyǔdàopò【解释】:道:说;破:揭穿。一句话就说穿了。【出处】:清·戏确《与张考夫书》:“自唐虞至战国二千余年,圣人...”...
[最佳回答]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滔滔不绝抑扬顿挫入情入境情景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