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民俗民风

编者按:9月13日是天津著名的民俗大家张仲先生逝世纪念日,让我们再一次缅怀这位大师。特此刊发张仲先生 2002年4月7日于天津图书馆的讲座全文。

张仲先生简介

张仲,回族,1930年生于天津。解放区华北大学毕业。曾任天津日报主任编辑,主编副刊。1990年离休。天津文史研究馆馆员、理工学院经济文化研究所客座教授 、天津市地方志编委会顾问、市文联委员、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著有民俗学专著多部,创作小说《古董张》、《龙嘴大铜壶》,获中国大众文学奖及鲁迅文艺作品奖,作品曾在海内外转载,并改编为地方戏、话剧及电视连续剧。2007年12月,张仲问鼎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 民间文艺成就奖”。2008年9月13日18时40分,张仲因病在天津去世,享年78岁。张仲先生被誉为天津文化的“活字典”。冯骥才曾说,作为天津民俗大家,张仲当之无愧。“关于老天津,无论什么问题都问不住张仲,方言俚语、民俗典故、街道巷里、五行八作乃至不起眼儿的一些小物件,只要是有特色的,有历史的,拿到张仲面前,他都能将其中的来龙去脉讲个清清楚楚。”

天津的民俗民风

张仲

首先感谢大家在这儿恶劣的天气听我不高明的情况介绍。刚才朱馆长说“听我讲座”,谈不上讲座,只能说聊天。我所以感兴趣,我认为第一是知我天津才能认识天津 、了解天津 、感受天津的品味,这是第一个目的。第二个目的是:知道天津,才能爱我天津,否则谈不到爱我天津,更谈不上从各个方面促进我们的工作。

有些人,特别是文化人,把天津作为粗鄙文化的代表,我特别反感。为什么?我写过小说《龙嘴大铜壶》,后来改编成电视剧 。我把天津人写成好人。因为电视剧中的有些人物形象 :像《四世同堂》中的李科长,还有电视剧《陈真》中的警察厅长等,俗鄙不堪的人物都说天津话。我特别反感这点,我把说天津话都写成好人,而说北京话的都写成坏蛋。因为你们可以把天津人写成坏蛋,天津作者也可以像他们这样写北京人。冯巩有次这样说:“我从来不拿天津人糟蹋。”因为他是天津人,他的相声在使活时,从来不贬低天津人。你比如说高英培先生有个段子,这位相声名家已经故去了。他说的相声《钓鱼》,实际上也有他的负面影响。有很多人认为天津人不切实际、夸夸其谈。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把它移植到所有天津人头上来,我有自己看法 。我认为天津人同任何地方的人都一样,都有不同的文化性格和不同的思想。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都有象相声《钓鱼》中说的人,不仅仅是天津人独有的性格。很普通的一件事情 ,而不应把它做为天津人的典型化的代表。天津不是这样。我要一个个地讲这些问题。说到天津文化品味,拿什么来证明 ?我举两个例子,第一个 :有一首歌《教我如何不想她》,这是刘半农的诗,后来由赵元任(赵先生是国际语言大师)谱曲,而且由他自己唱。这首歌一张嘴唱就是“天上飘着些微云”。有些人对赵先生说他唱的不对。说他唱的“天”和“飘”是低平调 ,按照普通话应该是高平调 ,赵先生说不对。我在美国波士顿讲学,台底下比较沉默,我就说赵元任说:“我用天津方言唱“天上飘着些......因为我是天津人。”这说明天津人文化 品味不是粗鄙。另外,有些人一谈到天津人就认为天津话俗不可耐,不要信这些,因为任何语言都是交流工具,都是全民族的语言,这种语言不仅统治阶级、剥削阶级可以使用,被统治阶级、一般人也能使用。交流上没有阻碍,才叫语言。否则在交流上你完全听不懂。另外一种情况,那是鸟语,鸟语不是人语,鸟语是不能用来进行人与人交流的。你说天津话低俗 ,我曾经做过统计 :你看有些字眼儿 ,比如说“捅漏子”的“ 漏子”、“秧子”、“眼子”、“大头”、“狗食”、“老赶”、“夹剪”、“刺头”、“挨刀的”、“能耐梗”、“嘎杂子”、“穷人美”、“废物点心”这些词,你说这些都是天津话,粗鄙文化代表,实际上完全说错了,这些是地地道道北京话,这是天津话中的北京词语,流行了200年 。还有些有音无字的方言词,比如“ 哈喇 ”形容油炸东西不能吃了,称“哈喇味”,还有说这个人办事拖拖拉拉,是“拉哈”还有“邋遢”;还有“敞开”;还有“ma cha”,比如衣服不平,把它“ma cha”一下 ;还有“la la”,比如人吃冰棍都化了“la la”一地 ;还比如“磨菇”……这些话是地道的北京话,而且北京话里的满族人说的话,而且是进关以后的老满州人说的话,见于爱新觉罗·胤瀛所写的满语词。这些词不仅北京人用,天津人也用。象这样的方言词,比如《北京土话》一书里有三分之一和天津语通用,而且此书还提到了,比如“糟改”——这是天津方言,却是光绪年间从天津传到北京的。说明天津话与北京话是双向交流,北京人也选择了一些天津的方言词,而北京的方言词也进入到天津的方言词里。所以认为天津话粗俗的人,是没有根据的。比如说还有些话如“di liu”,有些东西需要“di liu”,即提拎意,这是地道天津话,但也是北京话 ,而且是明代的北京话(见明人《宛署杂记》)。这种语言记录很多。今天咱们不是讲语言的,所以就举这些例子。目的首先我们应该知道天津、知道北京,了解天津以后要热爱天津,不要象有些人,我把他们叫无耻之人,他们将天津人鄙视得一钱不值,“吃着天津恨天津”。对于天津,如果怀着这样的心情,来分析天津,研究天津,就不能认识天津,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来。任何一个地方都是中国的土地,都是祖国土地的一部分,任何地方人都是中国人,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不应鄙视天津。如果带着有色眼镜 ,认为天津粗鄙,谈天津民俗,就没有交流的基点了 ,没有基点也就不可能进行交流,那就处于不公平状态,这样是不行的。

今天要谈的第一个问题:天津民风的演变。

我们都知道元代人写的诗:“直沽洋里白沙村,百丈牵船日未昏。杨柳人家翻海燕,桃花春水上河豚。”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白沙村”就是指白色的村庄。因为元代的时候 ,天津还是一片盐碱地。从海河进来以后,就看见两岸全是闪闪发光的白色的土地,还有杨柳 、海燕、桃花、河豚等等。这说明元代天津是水乡景色,很美。这种景色,现在已经没有了,许多生态发生了变化,或被人破坏了。元代民风是“兵民杂居久,一半解吴歌”。“兵民杂居久”,说明天津人口的构成 ,有当兵的,有老百姓。老百姓主要是指渔民和盐民,他们长期混杂在一起居住。“一半解吴歌”,是说有一半人懂得南方话,或者是懂得南方的歌曲 。这说明天津从开始的时候 ,就是一个移民城市。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天津是退海之地,当大海退去后 ,地上什么也没有了。史料记载 :那个时候天津的民风是“朴厚淳良”,非常朴素。这是元代时候天津的民风,这种民风到了明代以后就变了。明代从永乐二年设卫,设卫设了三个卫,一个天津卫,永乐三年又设了右卫和左卫。天津最早的一部志书就叫《天津三卫志》,是在宣德年间出版的。所以 ,天津这三个卫可以让当兵的来这居住 。不但住,还要垦田,而且在这娶妻生子,变成了天津卫人。那么“卫”是什么意思?就是小小警备区,这个小小警备区就是有很多军官及其亲信。军籍最初一共七家 ,还有蒙古人(朵罕)。据史书记载 :卫所里住的“官不读书,皆武流”,都是武官。他们沿河而居,沿着南运河、海河,从“南头窑”一直到大直沽都是,由此奠定了天津这个城市。因为沿河而居,所以天津道路的方向很少有正南正北的。原来河道非常弯曲,后来经过裁弯取直才变成这个样子。天津没有正南正北的道路,只有城里是按规划来建立的,所以城里有正南正北的道。“万灶沿河而居”中的“万灶”就是人家的意思,因为天津当兵的居多,当兵的平时没别的,就是玩拳玩脚。在卫所,无论是当兵的还是当官的,不练武不行。如果朝廷来查,发现不练就要罚俸降官,所以练武的居多。“日以戈矛乡矢为事”中的“戈”就是长枪。天津人以这些活动为生,这样一来尚武的精神就占了上峰。到了明代,民风从朴厚淳良变为尚武。在明永乐二年(1404年)建城以后,城有四门,门上匾题:“镇东、安西、定南、拱北”,这不是城楼的名字,指城楼上挂的匾。目前,天津西南角还有一个卫安里、卫安南里、卫安北里,这里的“安”就是“安西”的安。雍正三年时修天津城,花钱最多的是天津“沽水草堂”的安尚义,他拿出了大量资金修天津城。雍正皇帝觉得他有功,认为应该在西门将他的姓放在上面,这叫“以存其姓”。东西南北四门当初都是军卫把守 ,这又和后来的民风有关系,为什么呢?既然守城门 ,城门就有出入、有往来,南船北马,再加上接官迎差,有的差人路过这,就要入城门,可出城门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如有大宗的货物进出城门,都要买通守城的,就是买通所谓的把店的即守城的官兵,这也就有了官兵敲诈勒索,从此也就形成了由“四门”变成了“四口”。后来一直到清末。明代出殡时,都要找专门从事杠房的、背后有人支持的“抬埋会”等等,实际是各霸一方,进行勒索 。否则出殡都不能出城门。这就是第二步。第三步:到了清代,天津城市发展了,由粮运发展到盐运,发展到内河航运,商业也发展起来,这样就出现了大盐商。在雍正年间,天津的“水西庄”是很有名的,也是我们天津经典文化的一个基地。它虽然是文化的标志,但主人原来从事的是盐务。乾隆十七年,查为义建立了“问津书院”,是为了盐商子弟。盐商没有文化,他将钱投入到这里,为了盐商的子弟能够念书,所谓“学而优则仕”。所以,盐商文化冲击了、改变了“官不读书,皆武流,日以戈矛乡矢为事”的风气。由此,天津民风大振,同时盐商文化也带来奢侈浪费。现在有句话叫做:“吃尽穿绝在天津卫”,就是从那时候来的。因为盐商有了钱了,就讲究“吃、喝、玩、乐”。乾隆皇帝来到天津,就住在“水西庄”。现在那个地方叫“芥园 ”,“芥园”这个名字就是乾隆起的 。天津最早的戏剧就是在“水西庄”里演出的。天津的浪费程度到了咸丰年间,出现了“八大家”。这“八大家”大部分为盐商,他们不是因为有钱有势 ,而是因为挥霍性的开支闻名天津 。比如“斗鹌鹑”,一输就是一栋房子的财产。“婚丧嫁娶”都讲究大操大办,大操大办到什么程度呢?有时候盐商给他的母亲过生日 ,吃完、喝完以后,盐商问他母亲还有什么觉得亏心的,他母亲说:我有什么亏心的 ,我这一辈子吃尽穿绝,我这辈子就没看见着火的。这位盐商说:那好办。盐商就买了一个村庄,然后搭了大棚子,让他母亲和亲戚朋友坐在里面,找人把这个村一把火给烧了,博得老太太一乐。并且还将“水会”请来,“水会”进火场有规矩,先打紧锣,慢锣表示火救完了,然后退出火场。退出火场也有规矩,先进去的后出,后进去的先出。“八大家”是指:韩、高、石、刘、穆、黄、杨、益照临。韩是指天成号韩家;高是指益德裕高家;石是指杨柳青石家;刘是指土城刘家;穆是指正兴德穆家;黄是指振德黄家;杨是指长源杨家及益照临张家,都是以挥霍性的开支,闻名天津。有钱不一定能称为“大家”,如:天津还有个鼓楼东姚家,他们家的后代也出了许多名人。姚家也是盐商,而且两代进士,但是姚家不许后人说自己是大盐商,而且不往“大家”里钻 ,以世代辛勤为荣 。他家的门楼坏了,就用破席挡上了,天津人称他们家为“破姚”——这是天津的“大家”。有钱了不一定称为“大家”,胡花才能称为“大家”。“八大家”实际是贬义词。我们总结天津民风的变化就是:古代淳朴变为讲打讲闹,后变为两方面:一方面从文,另一方面奢侈。所以,后来清末那种元代的古朴淳良没有了,明代遗留下来的各霸一方,讲打讲闹,再后来的讲吃讲喝与清代盐商有直接关系,这就是天津民风演变的大致的三个阶段。 下面谈谈天津的衣食住行。

天津人穿衣最明显的地方是出于他作为一个城市市民的需要,所以,在过去平常的时候跟中国人一样短打扮。天津的短打扮有一个特殊的地方:冬天的时候天津有“二大棉袄”,这是外地没有的。它比长袍短,比棉袄长,这是天津的一个特色。为什么出现“二大棉袄”呢?因为它有利于劳作,行动方便。天津还有一个特点是:女子爱穿红。有人说:今年唐装很多,男的还穿红呢!我说这不是俗,穿红不一定永远穿红,这是风,这种风可以变。天津这种女子爱穿红这种俗,过去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比如现在结婚,穿一身白婚纱,过去老人就说了:结婚是大喜的日子,穿“一身孝”。可是怎么样呢,这是现代的风俗,因为人总是要进步的,而不能向回走,只能将民俗向前推动 ,不能向后拉。但是在结婚仪式完了以后 ,换上红色的便服,敬酒等活动都穿红衣服。女子爱穿红,从哪来的?这和“妈祖”崇拜有关系。天津过去是一个漕运城市,这是通过漕运发展起来的,漕运就带来了南方的“妈祖文化”。“妈祖”是一个红衣女子,“妈祖”崇拜在天津人当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妈祖”即是“护航女神”,随着中国的造神运动,“妈祖”又变成了“送子娘娘 ”。以前有妇女从娘娘宫桌子底下偷了一个小娃娃,回家后谁也不说 ,将小娃娃放在褥子底下,后来果然又生了孩子了,孩子生下来以后天津人称“二的”,天津人都将之归于“妈祖”。“妈祖”就是“姑奶奶”的意思,连日本都有“天妃神社”,后来又有了“哺乳娘娘”。清代人因皇帝好多都是出“天花”死的,他们最怕出“天花”,所以,又起了个“天花娘娘”。这种“娘娘”崇拜,由护航安神而变成了生殖崇拜的精神载体。不但这样 ,而且从送子娘娘 、哺乳娘娘等一直到十一个“娘娘”,功能齐备,说穿了就是适应老道的需要,你需要什么,我来什么。原来“娘娘宫”里有老道,手里敲个罄,在人们烧香时说:“烧香别忘撂香钱”。烧香时你的功能越多,就越有吸引力,财源才越多。在当时,确实吸引了天津人 。天津人把“妈祖”称为“老娘娘”,就是有点亲切的意味,有点老奶奶的意思。“老娘娘”就是“天妃”,他的本名叫“林默”,是宋代一个红衣女子。传说她是福建莆田人,经常对海上出船的人进行救护。有一天,她的哥哥出海,天气非常恶劣。这时只听一声惊雷,一个红衣女子飞过船空,他们得以平安到达朝鲜。后来将这事报告给了仁宗皇帝,仁宗皇帝就封她为“灵女”,后来又被封为“灵慧夫人”、 “天妃”。到康熙年间 ,又从“天妃”到了“天后”。虽然这不科学,但天津人非常认这个 。因为妈祖是红衣女子 ,所以天津女子特别爱穿红。过去,每年三十晚上,大年初一早晨,很多人要烧头股香。烧头股香的妇女都穿红衣服,红衣服红到什么程度呢?红衣、红裤、红袜子;腋下大襟上塞着红手绢;头上戴着红花,实际上这表现天津人一种热烈、开朗性格。天津是沿海城市,又是运河城市。人的性格非常开朗,包容性非常强,吸收外来东西也很快。由于对妈祖的崇拜,所以才穿上红衣。因为红色又是吉色,代表一种热烈的感情,所以天津女子爱穿红。 在饮食的方面:元代的时候,不过是“夕阳野饭烹鱼釜 ”——就是打上鱼来了,用锅拿白水煮,没有佐料;“秋水蒲帆卖蟹船”——这是元代人吃的方法。所以海味是主要的。天津人吃饭每个季节有每个季节的吃法,就是当春天一打雷,先吃对虾。对虾冬天从东北路过天津,然后到上海繁育后,又往回游。头一站是烟台、青岛那里,春天的时候正好到天津。到天津渤海湾后,天津人要吃河口对虾,就是大沽口那的。吃完对虾,又该吃黄花鱼了,然后吃鱠鱼,到了伏天吃比目鱼。天津人爱吃鳎目鱼,这时的鳎目鱼非常肥。天津饮食就这样,因为它出产这些东西。另外天津饮食还崇尚“三珍”,“三珍”是什么呢?就是银鱼、子蟹、铁雀儿。现在不行了,因为破坏野生动物,妨害生态平衡。这就是天津人吃饭的讲究。天津人吃的还有“八大碗”,“八大碗”有“粗八大碗”和 “细八大碗”。普通人吃的是前者 ,有钱人吃的是后者 。另外,还有海味“八大碗”、四季不同的“八大碗”。天津人讲究的是“吃尽穿绝”,有人说天津的饭好吃,为什么没进菜系?“八大菜系”是解放初期,按大区划分的,天津菜就归到了北京菜系里。天津人讲究吃,讲究到什么程度呢?讲究“ 里口”、“外口 ”,就是刚吃是一种口味 ,叫“外口 ”,吃着吃着又变成另一种口味,叫“里口”。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风气。天津菜的特色有两条:一是深加工;二是复合味。天津人的性格就是豁达 、包容,比如说“煎饼果子”,它不是天津的食品 ,它是从山东传过来的。蒲松龄全集里有“煎饼赋”,里面就介绍了煎饼的工具、制法等。在天津经过了改造,现在象北京、上海都有。另外还有“杨柳青年画”,它是从苏州桃花坞年画传过来的。传到天津以后,经过改造变成了线版、墨印,然后手绘,手绘得非常精细。我们看到的清代的“杨柳青年画”,就绘得非常精细。现在在苏联的列宁格勒的冬宫里,就收藏了许多“杨柳青年画”。天津人把外来文化拿过来改造,成为全国驰名。天津人对外来文化无所惧,拿来为我所用 。我们应当把世界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拿来为我所用,对外来的东西不排斥,比如:中国加入WTO ,有些人说“狼来了”,这就是害怕别人,有敌对心理,这不是天津人的性格。我们应当采取欢迎的态度,你来了,好!我要把你的东西拿过来,为我所用,这是天津人的性格。

(编辑:张翔)

如何让孩子轻松背古诗?这个方法惊艳了6000万父母!

中国人常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个人的容貌可以天生,气质却需要在时间中涵养。

恰如主持人董卿。

荧光灯下的她,谈吐优雅、气质如兰,各种诗词信手拈来,让人心生倾慕。

她曾在一次采访中透露,每天都会给自己留1个小时 的阅读时间;而在这宝贵的1小时中,她唯一愿意反复阅读的就是:唐诗宋词。

很多人不知道:董卿从识字起,就开始每天抄成语、抄古诗了;稍微大一点,抄古文;中学时,就已经开始读名著……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蕴含着大诗人们的人生智慧和诗意体会。从小学诗的孩子,长大自然与众不同。

而国家对传统诗词教育也越来越重视:2018年,小学语文课本改革,古诗/文总数增加了55篇 ,占到了全部课文的30%

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了学诗的重要性。只是面对孩子 一看诗就头疼,背完转身就忘,对古诗兴致薄弱」 的现实,仍然束手无措。

孩子学诗,有没有更吸引的方法呢?

01

一首唐诗一段故事,

用唐诗的本色魅力吸引孩子

每首唐诗的背后都有一段故事,当孩子在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时,孩子可能只是单纯地理解为不要浪费粮食。

如果以故事化的口吻,简单易理解语言,有趣的解说这首唐诗,为ta讲述唐诗的背景 ,告诉孩子,作者李绅是因为体恤贫苦百姓的生活而有感而发,孩子也会更明白珍惜粮食的意义。

科学研究证明: 孩子可以在故事中认知道理,反思自我,保持好奇心,主动进入思考,更好地接收知识。

02

陪伴孩子学诗,

家长是孩子兴趣的播种人

家长可以在孩子学唐诗时,用简单易懂的译文和孩子解释古诗的意思,让孩子更容易理解诗中内容,同时引导孩子在听故事之余有更多的思考。

当孩子的读音不够准确时,家长也可以在旁示范读音,及时纠正孩子。

但是许多父母,往往都没有时间精力准备古诗译文,也不了解唐诗背景,不懂怎么讲故事,可能有的家长普通话还不如家里的孩子讲的标准,更不要说纠正孩子读音了。 而我们在一次巧合中,恰恰迸发出了解决家长这个烦恼的办法。

03

2648分13秒 的音频,

110万+ 字整理,

6个月准备,

只为让更多孩子爱上唐诗

一次我们收到了一位粉丝私信,她希望我们能给她的孩子昊昊讲一段贾岛的《寻隐者不遇》,当时我们正好采访一位国学老师,这位老师正好是贾岛诗篇的资深研究者,于是他开着语音,用通俗的语言给孩子讲了这首诗的意思和背景,甚至还给孩子讲了贾岛与韩愈的美谈。

没想到的是:后来粉丝特意跟我们反馈,自从上次老师讲完诗后,昊昊就吵着想听更多的唐诗故事。

这让我们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做个让孩子喜欢的唐诗有声故事 呢?

但是整理唐诗不是个简单的事情,我国唐诗数量总共将近五万首 ,挑选适合孩子学习的唐诗就让我们花费了不少时间。

挑选完唐诗后,我们紧锣敲鼓地准备和校对文案,为了保证音频效果好,我们特意跑到配音演员的录音棚里,和主播们一起一字一句的修改调整。

不适合孩子理解的,翻稿重录。不能将唐诗的趣味性体现的文案,重新编写。

(修修改改的音频与文案部门截图)

2648分13秒的音频,110万+字整理。 当我们把一段完好的试听再次发给昊昊妈妈,让她带着孩子一起听。就在那天她发微信和我们说,昊昊缠着妈妈还有没有更多的唐诗故事,竟让昊昊忘记了马上要播出的动画片儿!

昊昊也把唐诗分享给了他的小伙伴们,于是从那天开始昊昊和小朋友们总会每天在群里面分享共学这些有声唐诗故事,后来,老师知道了,既也把我们的有声唐诗故事,在课堂上播放给全部的孩子们听。

陆陆续续地,我们收到了很多鼓励的留言:

也收到了很多好的建议和指正:

甚至,有家长问是否有同步书籍等:

还有家长催促我们更新:

备受鼓舞的我们,决定把有声唐诗故事打造成一个系列的有声故事,让更多家长和孩子感受唐诗魅力。

历经团队六个月的打磨,以及根据家长们的反馈、调整、修改,我们上线了

100首精选唐诗有声故事。

每天5分钟,

让孩子学会一首古诗,

了解一段历史,

轻松学唐诗

(点击马上:试听唐诗《回乡偶书》)

起初,我们仅仅发放100份价值299元 唐诗有声故事音频的0元抵扣券

意想不到的是,这100张0元抵扣券,仅在1小时内,全部被领取完毕! 还有很多家长在后台留言询问是否还会派送。

孩子学习唐诗的迫切和需求程度的盛况远在我们想象之外,为让更多孩子轻松快乐的学习唐诗,感受唐诗的魅力。我们决定派发500份价值299元 唐诗有声故事音频的0元抵扣券!

(长按二维码,立即领取)

↓↓↓

我们希望唐诗成为您和孩子相伴的桥梁,让唐诗的底蕴播种在您孩子心中。

相关问答

【密字开头的成语接龙】作业帮

[回答]1.密不通风→风尘仆仆→仆仆风尘→尘饭涂羹→羹藜含糗2.密密麻麻→麻木不仁→仁至义尽→尽善尽美→美轮美奂3.密鼓紧锣→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