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麻有一间小小的服装店隐藏在新华城市广场中,曾经在那里暗无天日的呆了将近四年。如今租赁给她人运营,不过晨妈也用了这四年时间把那块宝地的美味翻了个底朝天。今天我们不谈老头米酒,亦不说烤鱿鱼。不知是否还有人记得南街曾经有一家特色牛杂面。红色招牌。
那时这家牛杂面几乎承包了晨麻的一日三餐.但不知怎么回事,突然有天就消失了,为此还难过了有一阵子,每每饭点,内心总觉空落落。也是在那一次深刻理解到味觉伴侣这个词语。
之后的几年里也尝试过不少大家推荐的美味牛杂面。但却始终惦念着那一味...
今日又到午饭时间, 羊蛋扬言带我去见识一碗狂野的牛杂面。我问辣吗!!? 他回:辣到住院!!?于是我俩顶着烈日出门觅食。 从高新路一路杀到白河大道。太阳毒的像后妈的眼神,再加上羊蛋车上类似于手持风扇一样的空调。热的我连同事都不想跟他做...
这家小店位于五中附近,老板娘狠漂亮。我有点等不及,就站在美女面前看他煮面,豆芽铺底,与碱面一同放入汤內烫煮。精准的时间把握才能让面条筋道,豆芽爽脆。
再加些许牛杂与韭菜。最后浇淋辣油。
热油浮于汤面,使汤头保持滚烫,并将鲜香锁在油下,长久不散,待与食材交混,滋味聚于荤素,这便是牛杂面的精彩之处。
惊喜往往来自没有一丝防备。不抱希望的第一口,却让人欲罢不能。辣味竟没有商量直接上头,吃一口柔韧劲道的面,再来一口爽辣牛杂后。轻轻吹开表层辣油,嘬一口牛杂汤,浓鲜甘美,牛杂与豆芽同嚼起来极为香辣爽口,酣畅淋漓。
于是就在这个下午晨麻忘却了曾经那份牛杂面的相守与陪伴。美食如此,人生亦如此,若等待的人回不来,不如主动出击寻找下一站幸福。。。
.end.
地址:淯阳桥向南华山路体校道口对面
阆中地处秦岭和巴山之间,是南北过渡区域,处于荆楚、秦陇文化夹裏地带,加上巴賨、氐羌、僚人等的迁徙以致五方杂处,而使阆中民间传统文化兼具八方融注而独具特点。诸如生产生活、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信仰崇拜、娱乐游艺、神话传说等,无不说明各种文化在这片土壤上得到的兼容并华。
尽人之性,尽物之性。天地人合的阆 中,不仅合一于自然环境优美、山水城相依相融;而且合一于居民之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境界。特别是,不仅道教、儒家主流文化能与其他传统文化融和相依,而且能与少数民族、外来文化和谐共荣。阆中回汉民族的相容谐和就是典型的例证。
元代就有回族官员及属下、驿站官兵、工匠等留居于此,明代随着历次移兵屯田,陕西、甘肃和云南的不少回回军士以及商人的随兵入川,来到川北、川东屯田垦牧。明末清初,李自成军转战入川,军土中有不少回族,有些人留居阆中。因而,随着回族逐渐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分布特点,较集中地定居于现在阆中城内的礼拜寺街、博树回族乡。
伊斯兰教噶徳忍耶教派祖师沙特阿拉伯麦加人华哲・阿卜董拉西来传教,于康熙二十三年在阆中逝世,并葬于蟠龙山麓。为其所建巴巴寺,有“东方麦加”之称,并有“国外朝麦加,国内朝巴巴”的说法。随着回汉交流的日益频繁,回民也习惯了在日常生活中同汉族的和陸相处。比如,回族中也有人喜欢诗词书画,而语言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反过来,一些词语被汉语吸收,并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回族习俗和生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阆中。特别是饮食文化,西北风味与阆中传统工艺巧妙融合,形成了独具阆中特色的清真食品。如清真干牛肉、盐叶子(卤)牛肉、牛肉凉面、牛杂面、羊杂面、油香、锭子锅盔、糖烧馍等。
不独回族在阆中如此,就是清代传入的基督教、天主教,在阆中也一样被接纳、包容和发展。英国“剑桥七杰”之一的盖世礼在阆中建福音堂、仁济医院和护士学校、华英学堂等。能容纳两千人做礼拜的阆中福音堂,至今保存完好。阆中人古鸽龄学习研究基督教义和文化,成为管理川东教会活动的会督,许多入教的阆中人既遵循祖宗的传统理念,也接受基督教义,两者结合积德行善,规范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行为。
阆中有古老的道教,也有外来宗教。特别是五教并存,共荣的宗教信仰环境,在阆中算是一个奇迹,东西方文化在这里和谐共融,对阆中民间风俗的方方面面都有很深的影响。事实上,民间传统文化的不断演进,是一个非常复杂和难以一言以蔽之的议题。
比如,清初阆中为四川省会二十年,是满清入川最早的地区,也是强力推动满族习俗的区域。当年剃头令一下,剃头挑子满街走,一直传至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才消失。其他多方面还能举出实例,如阆中的四合院建筑和土坯围墙、雕饰等,除有阆中传统建筑特色外,也可看到来自北京四合院建筑格调和南方园林风味的韵致。
阆中文庙是清初重建后又移建的,其标志性的棂星门格局不同于川西、川南和南方各地文庙棂星门的石质牌坊上为石刻冲天龙柱,而是双坡屋檐两层门楼式牌坊,这与北方文庙的形制基本一样。阆中有浙江会馆、湖广会馆、西秦会馆、江西会馆及众多的以姓氏命名的地名,无疑是移民文化的体现,也很好地揭示了兼收并蓄的地域文化体征。《阆中县志》载:“川省凿井罕有深至十余丈者。阆城则不然,每井必施轱辘,以二人挽之。风土既近北方,水泉亦与北方无异。而民气之敦固质实,并可于此验之。”这里,由古城凿井、辘轳挽水说到近于北方的风俗民气。所以说,移民不仅是人口的问题,还是语言、行为及土风习俗和文化观念的问题。
正是移民带来杂色文化的先后叠加、碰撞、融合,形成了阆中民间传统文化的格局。同时,阆中一直是交通要道和南北物资集散地,进一步增强了阆中民间传统文化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共生性。
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风尚进入大变革时期,阆中作为川北重镇是内地率先革除陋习的城市之一。不仅是剪辫子、禁缠足、改旗装、兴学堂、重工商等,尽管有排外、逆反情绪,而洋油灯、文明棍、洋衣、洋鞋、洋沫、洋伞、洋碱、洋火等生活用品和习俗随之植入并很快得到普及。
阆中机房街的手工缫丝逐渐被新开的丝厂缫丝机取代,满街跑的黄包车革除了笨重缓慢的轿子,《县志》也不再用木刻版而改以简便快捷许多的石印。概言之,进入现代化社会,民间传统文化随着社会的巨大变革而呈现出崭新而全面的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阆中民间传统文化独特的根性永在(文/李文明)。
相关问答
1、老虎虾老虎虾的名字来源,其实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简单来说,则是由于它的外形巨大,并且具有斑纹这两大类似于老虎的特征,从而以“老虎虾”命名了这道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