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这个成语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当时齐国的大臣晏子在劝谏齐景公时,提出了“心平德和”的观点。他认为,德行修养的目标应该是使内心平和,而不是简单的同声应和。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心平德和”,意为内心平和、德行修养的目标是趋向平和。
此外,心平气和也出自宋朝苏轼的《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意为先生内心平静,态度温和,所以虽然年老,但身体却很健康。
典故一:
在《庄子·刻意》中有一则寓言。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做梓庆的木匠,他擅长制作一种名为“鐻”(古代的一种乐器)的乐器。当他制作鐻时,他会先斋戒七天,然后再进入山林中寻找合适的木材。当他找到合适的木材后,他会将自己的精神完全集中在制作上,不为外界的干扰所动,心平气和地完成整个制作过程。
这个故事表达了一个道理,即只有在心境平和、全神贯注的状态下,才能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做出最好的成果。后来,“心平气和”这个成语就被用来形容人在处理事情时能够保持冷静、沉着和理智的态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应该保持心平气和的状态,不要被情绪所左右,而是要专注于问题本身,冷静地思考和应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取得更好的成果。
典故二:
宋·苏轼《东坡志林》卷二:“有一官人,因久听禅师说法,遂相问讯,禅师答曰:‘要知心平气和,须是饱暖方得。’”
含义: 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这个成语是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者情绪状态的,意思是心情平静、态度温和,不容易发脾气或者急躁。它来源于宋代文学家苏轼的作品,最早出现在他的《菜羹赋》中。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也描述了这个成语的来源,他说有一个官人听了禅师的说法后,身体和情绪都变得平和了。禅师告诉他,要达到心平气和的状态,必须先吃饱穿暖。也就是说,物质生活的满足是精神平静的前提。
因此,“心平气和”这个成语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基础上,能够保持心情平静、态度温和的状态。它提醒人们在生活中要保持冷静、理智,不要轻易发脾气或者急躁,以达到更好的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
本文内容大纲如下,请读者根据需要选择阅读:
1 成语出处
2 成语典故
2.1 故事人物
2.2 故事时间
2.3 经过及结果
3 其他研究
3.1 单穆公和伶州鸠对乐治的贡献
3.2 单穆公的子母相权论
正文:
1 成语出处:
出自《国语·周语下》:“众心成城,众口铄金”。后来“众心成城”演变成“众志成城”,比喻大家团结一致,就可以克服困难。众口铄金是指:大家都说同样的话,其力量足以能熔化金属。后被人用来形容舆论力量的强大。
2 成语典故
2.1 故事人物
周景王,东周第12任君主,在位25年
周景王:东周第12任君主,姬姓,名贵,周灵王次子。公元前544年-前520年在位。
单穆公:周景王的卿士,单国国君,伯爵。
伶州鸠:周景王的乐官。
2.2 故事时间
周景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22年。
2.3 经过和结果
周景王为了个人行乐,下令把全国的好铜都收集起来,铸造两口大钟,名为无射(yi)和大林。(无射是一套编钟的名称或代称,大林是指件数较多的大型编钟)。这时单穆公劝谏说:“大王,您两年前铸大钱废小钱,使百姓受到很大损失,现在又要造大钟,这不利于积聚民财,反而造成民离财乏、世政不和。单穆公和伶州鸠都认为,编钟的主要功能是加强音乐的节奏和律动,不用铸造那么多的编钟,而大型编钟发音低沉,余音较长,会导致音响互相干扰,影响收听效果,因此两人皆反对铸钟。
编钟图,图源网络,仅供参考
过了一年,大钟铸成。旁边有乐工奉承周景王说:“新铸的大钟声音非常好听。”于是,周景王就命他敲击,对乐官伶州鸠说:“你听,这钟声多和谐呀!”。州鸠深知景王铸钟给百姓带来的苦难,便回答说:“这算不得和谐。”。周景王问其原因,州鸠回答说:“如果天下的老百姓都为大王铸钟这件事高兴,那才算得上和谐。可是,为了造钟弄得民穷财尽,老百姓人人怨恨,所以我不知道这钟好在哪里。俗话说:‘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大家万众一心,什么事情都能办成;相反,如果大家都反对,就是金子,也会在大家口中消熔。)”。周景王斥责他说:“你可真是老糊涂了!”。但是大钟造好后没多久,周景王就去世了,周王朝也随即爆发了长达五年之久的内乱。
3 其他研究
3.1 单穆公和伶州鸠对“乐治”的贡献
周公的"乐治 "思想是儒家乐治思想的源头,同时“乐治”在周朝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周公认为,治国主要靠礼乐,刑罚只是对违反礼乐行为的惩罚手段,礼乐才是真正的根本大法,“刑”则是礼乐的附属品。周公制礼作乐时并未给予“刑”以同等重要地位。周公乐治观的核心是德、和、乐(le)。具体方法是用音乐使人产生快乐情绪,所谓“乐至则无怨”。周公作乐的目的是为了借用乐的促和功能减轻、淡化“礼”所造成的“异”。
大型编钟
单穆公在审美上提出了“听和视正 ”的理论,对后世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伶州鸠提出了“政象乐,乐从和,和从平,声以和乐,律以平声”的美学理论,与同时代的单穆公持大体相同。使已具有“平和特征”的“乐治”又具有了“中”、“正”的特点,使讲究“心平德和”的乐治观更加丰富。因为“中音”和“中德”不过分,也无不足,更易被人接受。这种观念也成为后来儒家中庸之道的源头。
3.2 单穆公的子母相权论
单穆公提出了中国最早的货币理论 ,即子母相权论,整体上被认为是一种反通货膨胀的理论。其思想核心也是后来所有反通货膨胀、铸币贬值理论家的原则:货币供给与商品交易额相适应或货币均衡。有人将其中的理念解释为:铸币的分量应该根据市场的流通情况而定,当商品涨价时,人们会意识到流通铸币购买力太低,此时应该铸造分量重的铸币,与原来的轻币以一定比价进行流通(“母权子而行”),相反的情况应该“子权母而行”。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单穆公是中国最早的货币理论家。
参考文献:《国语》、刘亚非《中国最早的货币理论——单旗的子母相权论》、方建军《论周景王铸钟的无射和大林》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形容头脑昏乱,迷失方向.——晕头转向形容心里平静,无顾虑.——坦然
[回答]心平气和xīnpíngqìhé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出自】:宋·苏轼《菜羹赋》:“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示例】:一想到事...
心里像水一样平静。一平如镜。水,怀着平静而轻灵的心,缓和的一淌而去,遇到阻隔就轻轻的绕过,从不计较,心平而轻流自畅。云,自自在在,飘在天上,舒展而飘...
形容人心态好的成语有泰然自若、从容不迫、悠然自得、心平气和、安之若素。1、泰然自若【解释】: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心平气和。指思想或精神平静,没有不安或压抑的感情;也指抑制或重新克制住了自己的感情;平静下来。心里平和,不急躁,不生气。成语出自宋·苏轼《菜羹赋》:“...
1、心如止水[xīnrúzhǐshuǐ]:形容心境平静,毫无杂念。2、心如古井[xīnrúgǔjǐng]:古井:年代久远的枯井。内心象不起波澜的枯井。形容心里十...
伤心shāngxīn释义:心灵受伤,形容极其悲痛。圆心yuánxīn释义:数学名词。圆的中心。同一平面上与圆周上各点距离都相等的一点。小心xiǎo...
“心平气和”形容一个人的情绪稳定、内心平静,处事沉着、不轻易激动和生气。这是一种与人相处的良好态度,展现出一种高尚的品德和风范,同时也表明了一个人内心...
心如止水心平如镜
古风形容心静的四个成语如下:平心静气、心平气和、心如止水、心无挂碍、心如古井等。1、平心静气【解释】:心情平和,态度冷静。【出自】:清·曹雪芹《红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