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如其名,一见如故。众所周知,苏州有个非常典雅的名字,姑苏。除此之外,苏州其实还有另外7个别称,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呢?这八大名称的由来你想了解吗?你又最中意哪个?让我们一起来盘点吧。
1.姑苏。
这个别称人人皆知,不过我打赌并不是所有人都知道为什么叫姑苏。
姑苏的姑是当地的土话发音,是个发声词,没有意义,经常放在一个名次面前做前缀词。
长话短说,大禹时代有个高干子弟叫胥,治水有功劳,被封在这儿,带领灾后重建,随后被部落人奉为首领,从此之后这里就用胥来命名,前面加姑这个发音词,便是姑胥了。
不过因为古代的时候,胥和苏是同一个发音,所以渐渐的就用苏代替胥,姑苏就是这么由来的,姑苏这个叫法大概与《战国策》同时期。
2.吴洲。
吴,苏州的代称,这个大家也不陌生。简而言之,春秋时期的泰伯、仲雍奔“吴”,建立“勾吴”,成为吴国开创者,这就是也是苏州称“吴”的由来。
以后一千余年,苏州一向称作吴县、吴郡、吴州。以吴命名苏州,沿用前年,历史也是十分悠久的。
此外,如苏州话称吴语或吴侬软语;山歌称吴歌;画派称吴门画派;中医称吴门医学。
3.茂苑。
吴王阖闾、夫差建立了宫苑,茂苑指代的是吴王的园圃,后被用来泛指苏州。这个叫法一般在诗歌中多见。
4.苏州。隋朝建立后,改吴州叫苏州。这是苏州得名的开始。好吧,原来是隋代开始呢。
5.长洲,唐代时候,这里叫长洲县。这名字还是相当大气的,有一种气贯长虹的感觉。
6.平江,宋代时,苏州称平江。你一定想到平江路了对吧,平江路其实就是来源与苏州的这个别称。而实际上,平江路原来却有另一个名字,叫十泉街,以那位路边有十口水井的缘故。
7.隆平,这个估计大家都很陌生,元末张士诚割据政权时把平江路改成隆平,后来朱元璋灭了张士诚之后很改叫苏州府。过了几百年,用回来苏州了。
8.金阊,阊门,这两个算为一类,苏州有非常著名的六个城门,金门﹑阊门是其中重要的两城门﹐所以经常一用"金阊"阊门来借指苏州。
9.吴县,中华民国的时候,这里地名叫苏州,但是建制改为吴县。
那么,苏州,姑苏,吴州,茂苑,平江,隆平,长州,吴县,金阊,请问,你觉得哪个最贴切你心目中的苏州呢?
吴地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积淀十分深厚。2500年来苏州人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创造了灿烂的吴地文化,并以其独树一帜的风格而在华夏文化史上占有着重要的位置。
今天小鱼来和你细说与姑苏有关的成语,这些源于苏州城的成语典故一定有你没听说过的。
一叶知秋
[yī yè zhī qiū]
立秋的梧桐叶原来是剂良药!?
中国温病学说的主要创始人和奠基者叶桂,字天士,号香岩,苏州阊门人。他是闻名江南的一代名医。
有一年初秋,叶天士正和友人弈棋,忽有邻居匆匆跑来,说其妻腹痛一天,分娩在即,估计是难产,请叶天士去看一看。叶天士听了,却若无其事,一边继续和友人弈棋,一边顺手拾起地上三片刚被风吹落下来的梧桐叶放到邻居手里,嘱邻居回去把这三片梧桐叶洗净煎汤给孕妇喝下,孩子就会生下来了。
那邻居向来钦服叶天士,所以当即回家一一照办。果然,在其妻喝下这碗汤后,不到一刻功夫,小孩就顺利地生下来了。
过了两天,叶天士又在梧桐树下和友人弈棋,兴正浓时,对门一家孕妇难产,也来请叶天士去。叶天士听了,站起身来就要走,却让友人拦住了。略知医道的友人顺手也从地上拾了三片梧桐叶交给来人,嘱来人把这三片叶子拿回去煎汤后给孕妇喝下。叶天士一见,当即予以阻止。友人不解,问叶天士前两天何以也这样做?叶天士答道:“前几天正是立秋,《千字文》云,梧桐早凋。梧桐叶有催产的作用。上次的孕妇我平时看到过,她不是难产,而是时间没到,所以急也没用。我用梧桐叶煎汤给她喝,是缓和一下其夫的焦急心情,瓜熟蒂落,小孩自会生下来的。对门这家孕妇却不同,我早就看出她会难产,所以非得马上去不可。”
后来,这个故事便衍育出了一叶知秋的成语。
举案齐眉
[jǔ àn qí méi]
这么恩爱的夫妻,狂虐单身汪啊···
举案齐眉这句成语源自汉代的梁鸿、孟光夫妇。
梁鸿,字伯鸾,东汉时扶风平陵(今陕西咸阳)人。幼时博览典籍,受业太学,后为人牧猪执役。娶同县貌陋而贤的孟光为妻,互敬互爱,隐于霸陵门中,耕织为生。他们本不是姑苏人,只缘梁鸿在京师洛阳时,见贫富悬殊,写《五噫歌》 揭露社会矛盾,激怒了汉章帝。所以他们夫妻只得改名易姓,浪迹齐鲁。后来,他们流浪到了苏州木渎灵岩山下,靠帮人舂米度日。
尽管梁鸿蒙受逃亡之苦,但其妻非但没有半点嫌弃之意,对夫君依然敬爱如前,梁鸿每次外出回家时,孟光总是备好茶饭,放在托盘里,高高举起至自己的眉毛一般高,恭恭敬敬地送到夫君的面前,请夫君享用。梁鸿和孟光贫贱不移、相敬如宾的动人故事给当地一名皋伯通的富户知道后,皋伯通敬佩他们,便延请他们夫妇到他家居住。从此,梁鸿闭门著书十余篇。后来,梁鸿病故后,皋伯通将其葬于苏州阊门内要离墓旁,谓“要离烈士,而伯鸾清高,可令相近”。
抛砖引玉
[pāo zhuān yǐn yù]
懵懂上当,中我圈套
相传唐代诗人常建,听说赵嘏要去游览苏州的灵岩寺。为了请赵嘏作诗,常建先在庙壁上题写了两句,赵嘏见到后,立刻提笔续写了两句,而且比前两句写得好。后来文人称常建的这种作法为“抛砖引玉”。此计用于军事,是指用相类似的事物去迷惑、诱骗敌人,使其懵懂上当,中我圈套,然后乘机击败敌人的计谋。
公元前700年, 楚国就用过这样的策略,轻取绞城。这一年,楚国发兵攻打绞国(今湖北郧县西北),大军行动迅速。楚军兵临城下,气势旺盛,绞国自知出城迎战,凶多吉少,决定坚守城池。绞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楚军多次进攻,均被击退。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楚国大夫莫傲屈居瑕仔细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认为绞城只可智取,不可力克。
他向楚王献上一条“以鱼饵钓大鱼”的计谋。他说:“攻城不下,不如利而诱之。”楚王向他问诱敌之法。屈瑕建议:趁绞城被围月余,城中缺少薪柴之时,派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运回来,敌军一定会出城劫夺柴草。头几天,让他们先得一些小利,等他们麻痹大意,大批士兵出城劫夺柴草之时,先设伏兵断其后路,然后聚而歼之,乘势夺城。楚王担心绞国不会轻易上当,屈瑕说:“大王放心,绞国虽小而轻燥,轻躁则少谋略。有这样香甜的钓饵,不愁它不上钩。”楚王于是依计而行,命一些士兵装扮成樵夫上山打柴。绞侯听探子报告有挑夫进山的情况,忙问这些樵夫有无楚军保护。探子说,他们三三两两进出,并无兵士跟随。绞候马上布置人马,待“樵夫”背着柴禾出山之机,突然袭击,果然顺利得手,抓了三十多个“樵夫”,夺得不少柴草。一连几天,果然收获不小。见有利可图,绞国士兵出城劫夺柴草的越来越多。楚王见敌人已经吞下钓饵,便决定迅速逮大鱼。第六天,绞国士兵象前几天一样出城劫掠,“樵夫”们见绞军又来劫掠,吓得没命的逃奔,绞国士兵紧紧追赶,不知不觉被引入楚军的埋伏圈内。只见伏兵四起,杀声震天,纹国士兵哪里抵挡得住,慌忙败退,又遇伏兵断了归路,死伤无数。楚王此时趁机攻城,绞侯自知中计,已无力抵抗,只得请降。
司空见惯
[sī kōng jiàn guàn]
原来司空是个职位
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诗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对!就是小学语文课本里写《陋室铭》的“诗豪”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
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司空见惯”这句成语,就是从刘禹锡这首诗中得来的。这首诗中所用的司空两个字,是唐代一种官职 ,相等于清代的尚书。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后来就用“司空见惯”形容经常看到、不足为奇的事物。
以貌取人
[yǐ mào qǔ rén]
孔夫子也是外貌协会?!
春秋时期有一位鲁国人叫澹台灭明(字子羽),他曾拜孔子为师。那一年他到了吴国,在城南发现了一片幽静之处,就结草为堂,办起了学堂。
据记载,澹台灭明长得额头短嘴巴窄,鼻梁低矮,十分难看。他曾拜孔子为师,孔子见他相貌丑陋,不想收他,又不好拒绝,勉强收下。但孔子还是对他很冷淡。 虽然被孔子嫌弃,但澹台灭明仍以孔子为宗师,每日发奋学习,诲人不倦。培养了一批学有造诣、人品端正的学生。
后来,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无限感慨,对弟子说:“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错了。”从此,“以貌取人”一词就流传开了。
时间变迁,当初结庐修学的地方陷落成了一个湖泊,为了纪念他,就把湖称为“澹台湖”。而这里也可以说是“苏州最早的学校”
断齑划粥
[duàn jī huà zhōu]
一个催人奋进的典故
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范仲淹,字希文,吴县木渎镇天平山人。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
范仲淹两岁时丧父,家道逐渐中落,母亲谢氏贫无所依,改嫁山东淄州长山朱氏。据《范文正公年谱》载范仲淹:“二岁而孤母夫人谢氏贫无依再适淄州长山朱氏,亦以朱为姓名说”,直到范仲淹23岁时,才“询知世家……乃姑苏范氏之子也。”及至“二十七岁举进士”,“任广德军司理后迎侍母夫人至姑苏欲还范姓,而族人有为难之者,公坚请云:止欲归本姓他无所觊始许焉。”
断齑划粥这句成语,便是小仲淹随母改嫁山东后发奋寒窗攻读这段时期里的一个故事。《范文正公年谱》 中写道:“(大中祥符)三年庚戌年二十二……在长白山醴泉寺僧舍读书,日作粥一器,分为四块,早暮取二块,断齑数茎,入少盐以啖之,如此者三年。”
孤贫低微的身世激发了范仲淹刻苦求学的精神,磨砺和培养了他清正孤寂的品质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从此,范仲淹胸怀“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踏上了忧国忧民的仕途,并最终成为国家的栋梁与一代名臣。同时,他也给后人留下了断齑划粥这个催人奋进的成语故事。
犬马之恋
[quǎn mǎ zhī liàn]
这个又与刘禹锡有关
唐·刘禹鍚《苏州刺史谢 上表》:“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
“犬马之恋”一词就源自与当时在苏州做刺史的刘禹锡所作《苏州谢上表》一文:“江海远地,孤危小臣。虽雨露之恩,幽遐必被;而犬马之恋,亲近为荣。”此句在当时比喻臣子眷恋君上之意。此句显然有仿效成语犬马之劳之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shàng yǒu tiān táng,xià yǒu sū háng]
这是一个八字成语
嘻嘻!没想到吧,这句大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居然是一个八字成语。在中国各地的风土谣谚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应该算得上是流传最广的了。韦庄词作曾说道:“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而关于它的来历,目前研究俗语的人一般都只能举出较晚的书证。其中引用较多的是《七修类稿》和《古今小说》中的记录,但这已都是明代的东西。而在更晚期的苏南民歌《姑苏风光》又名《大九连环》中也唱道:“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么有西湖,苏州么有山塘,哎呀两处好地方。”
但实际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显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据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最早可追溯至唐代。
它可以被分两部分来说,前一部分是将江南比作天堂。唐诗人任华在《怀素上人草书歌》咏颂的“人谓尔从江南来,我谓尔从天上来!”便可看作是将江南比作天堂的缘起。
后一部分是将苏杭二州当作江南的代表,而这在唐朝后期是很明显的。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白居易的品题。白居易曾历任杭、苏二州刺史,在二州任上写过不少盛赞当地的诗篇。起先,他还只是单夸杭州。任杭州刺史时,他就对身为越州刺史的元稹夸口说:“知君暗数江南郡,除却馀杭尽不如。”后来他任苏州刺史,又说苏州“甲郡标天下,环封极海滨”。之后他便将苏杭并称,颇以曾为“苏杭两州主”而感到自豪。到晚年他回到北方,对苏、杭二州也是念念不忘。曾在和殷尧藩的一首诗中写道:“江南名郡数苏杭,写在殷家三十章。君是旅人犹苦忆,我为刺史更难忘。境牵吟咏真诗国,兴入笙歌好醉乡。为念旧游终一去,扁舟直拟到沧浪。”
不言而喻,“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正是白居易的品题与将江南比作天上的口碑的合流。
最后小鱼送上“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三种英文表达方式,碰到老外也可以介绍自己的家乡哦!
①Paradiseabove,Suzhou and Hangzhou below.
②Up above there is heaven; down below there are Suzhou and Hangzhou.
③Paradise in Heaven; Suzhou and Hanzhou on earth.
相关问答
苏州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因其从古至今繁荣发达、长盛不衰的文化和经济,被誉为“人间天堂”,素有“丝绸之都(丝绸之府)”、“园林之城”。苏州素来以山水秀丽...
[最佳回答]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明代王瀛《苏公堤》中“荫浓烟柳藏莺语,香散风花逐马蹄”的诗句.诗句集中描写了苏堤醉人的景色.“西湖风景六条桥,...
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风景和美食而闻名。形容苏州的味道,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考虑,包括城市的氛围、美食的口味等。以下是一些可以用来形容苏州味...
姑苏、平江、天堂、苏杭、古韵、今风、天下、美名山水、秀丽、典雅、水都、闻名、天下、小桥、流水、人家古迹、昆曲、湖蟹、周庄、品牌名胜、虎丘、深厚、文...
1、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出自:元·谭惟则《狮子林即景》。译文:人人都说我居住在城市里,我自己感觉在万山中,说明苏州狮子林假山多、奇、秀。2...
苏州园林又称“苏州古典园林”,是世界级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其中能提现苏州园林之美的成语有很多,比如:雕梁画栋,巧夺天工...
[最佳回答]鉴赏:鉴别,欣赏因地制宜: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制定适宜的办法.因,根据.制,制定.宜,适当自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轩榭:轩,有...
如诗如画因为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优美,水乡景色如诗如画,有许多著名的古镇和名胜古迹,如苏州的园林和杭州的西湖等,这些景点都展现了江南地区的美丽和独特之处...
江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拥有许多独特的成语。以下是一些与江苏各地相关的成语:1.江苏傅雷创办的南京国学经典图书馆收藏了大量古籍文献,因...
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吴侬软语小桥流水粉墙黛瓦吴侬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