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戒酒一个月”(dry January)已近尾声,苏茜·登特(Susie Dent)回首探索了酒精与英语语言间悠久而丰富的联系。“新年戒酒一个月”即将结束,各地那些暂时滴酒不沾的人马上又将开始豪饮暴饮了。“booze”(暴饮) 这个词似乎源于某种含糊不清的发音,带着些许沉沦堕落的痛饮意味。它听起来还很现代。但实际上,这个词是五个世纪前由荷兰单词“buizen”转变而来的,用于形容饮酒过量。它最早的运用是在伊丽莎白时期的戏剧《粗鲁的接待》(Jack Drum's Entertainment,习惯用语,这种做法的目的在于撵走不受欢迎的客人)和金句“你需要暴饮”(You must needs bouze)中——那些在一月份坚持只喝水的人恐怕都会对这个金句拍手称赞。
“Booze”曾是犯罪圈子里很流行的一句黑话,或许正是这个因素赋予了它今日的反叛色彩。英语为造出酒精方面的词汇努力了好几个世纪,无论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Alcohol(酒精)这个词的历史有800年之久,取自西班牙和阿拉伯的结合词“al-kuhol”,意为“kuhl”(黑色眼影粉)——在任何一个化妆柜台都能见到它。这个词语最早用于指代炼金术士们在蒸馏过程中获取的粉剂或精华,其中包括抹脸用的软膏和蒸馏烈酒。
从那以后,我们就深切地体会到了这个词的影响。一千多年里,烈酒供应商为酒发明了几百个新词。以前的酒徒常去当地的酒吧,“勒欣顿的童床”(The Lushington crib)、“醉酒之店”(shicker shop)、“狂饮大厅”(fuddle-cabs hall),品尝酒吧老板推出的美酒——如诱人的“龙头骑士酒”。
骑士酒调制酒的词汇则更加丰富,名字从委婉的“老虎之乳”(tiger's milk)到露骨性暗示的“把我脱光”(strip-me-naked)。除了这些词,英语中形容醉酒状态词语有3000个,如ramsquaddled(酩酊大醉)、obfusticated(迷醉)、tight as a tick(喝得烂醉)等等。你会发现,英语俚语中比形容醉酒的词语出现次数还多的,只有形容金钱和性的词语。
在如此丰富的词汇量面前,人们更难做到一整个月都不沾酒。而那些成功抵制住了诱惑的人,几个星期内都避免了酗酒(crapulent)、醉酒(cropsick)、喝到吐(wamble cropped)的难受,也算聊以慰藉。(这三个词都是用于形容疯狂宿醉者的绝佳词语。)
过去,酒徒们会吃蟹骨和醋等灵丹妙药,挽救醉酒后的清晨。而富裕些的人则会在豪饮前,往杯子里丢上一块紫水晶(amethyst)用于解酒。紫水晶一词源于古希腊语中的“amethustos”,意为不会喝醉。希腊人认为这种石头中含有防止人醉酒的魔力物质。
在那个年代,拔下“(咬你的)狗头上的一根毛”(hair of the dog (that it you))完全可根据字面意思来理解。中世纪时,被野狗咬了的人会追赶这只狗,拔下它头上的一根毛。人们认为,将膏药和着这根毛贴用能大大缓解酒后头痛,德国人将这种感觉称为Katzenjammer(酒后难受),在这个词语中,酒徒的呻吟被比作猫的凄惨哀号。(Kat是猫的意思,Jammer是悲痛的意思。)很有可能毒药(poison)一词就植根于拉丁词“potare”,意思正是喝酒。
烂醉如泥(Drunk as a thrush)
美国的一个小镇曾发起戒酒运动,镇上的人都必须信奉“戒酒主义”(tee-totallism),前缀tee的使用意在加重字母“T”的发音。当时发誓戒酒的人声称即使酒瘾难熬,也不会破戒,宁愿爬到卖水车(water wagon)上喝水。于是,on the wagon(上水车)就等于“戒酒”了。
这个想法立马传到了英国,这个戒酒主义的理性感与“烂醉如泥”(drunk as a lord)的兴奋感正在激烈斗争的国度。“Drunk as a lord”这个表述源于17世纪,与粗话“bloody”紧密相关。人们认为,这句脏话伴随着那个时代纨绔子弟(bloods)和贵族流氓的产生而产生。当时,“bloody drunk”就相当于“drunk as a blood”,换句话说,就是醉得像个纨绔子弟一样。通常来说,这些纨绔子弟们喝醉后最爱做的就是将整个小镇涂成红色。沃特福德的侯爵和他的一群友人发起了抵制红色颜料的运动。于是,位于英国东中部城市莱斯特(Leicester)附近的小镇美尔顿莫布雷(Melton Mowbray)的酒库诞生了一个关于醉酒的新词:痛饮狂欢(paint the town red)。
参与“新年戒酒一个月”活动的人避免了醉酒后的晕晕乎乎,但对于他们那极爱隐喻的舌头来说,要做到不提酒可就难了。因为自从他们开始喝酒起,与喝酒有关的海量词语就始终一路相随。例如形容词“bridal”(婚礼的),它最初的样子是“bride-ale”(新娘的啤酒),可用于形容一场酒水丰盛的婚宴。再比如,“small beer”是一种酒精含量很低的啤酒。在水资源被严重污染时,老老少少都爱喝这种酒,觉得喝它比喝水还安全。
今日,我们热衷于在社交媒体上嘲讽(lampoon)政客,而“lampoon”这个词同样也植根于狂饮。在法语中,“Lampoons!”的意思就是“让我们喝起来吧!”,作为一句劝酒词,鼓励饮酒狂欢者举起酒杯,再唱上一两首歌。由于那些歌大多具有嘲笑和讽刺的意味,这个词的现代意思就产生了。Lampooning和carousing(痛饮)的意思相近,我们知道,carouse一词源于德语中的“gar aus trinken”,意为把瓶底的酒都喝光。
这个3000词的清单中还有更令人惊讶的词呢! 进入二月后的这些天,我们可能都喝得酩酊大醉(pissed as a newt),但罗马人选择的意象则不是蝾螈(newt),而是画眉鸟(drunk as a thrush)。因为画眉鸟在葡萄园里尽情享受过发酵的葡萄后,往往晕头转向,连站都站不稳。不过,奇怪的是,英语单词“sturdy”居然来自于拉丁词“turdus”,也就是英语中的thrush。在13世纪,如果评价一个人“sturdy”,就是说ta粗枝大叶,或者像只醉鸟一样看到酒就挪不开步子,与今义完全不同。
鸟儿会喝得摇摇晃晃(groggy),蝾螈会,甚至连受过教育的贵族也会:这种魔力看起来势不可挡。如果你是一名以爱喝朗姆酒著名的水手,那就更不用说了。正好,“groggy”一词也在漂洋大海上产生,这还多亏了海军舰队司令爱德华·弗农(Edward Vernon)。由于他的厚大衣是由粗布(grogram)制造,他便得到了一个“Old Grog”的绰号。此绰号还有另一个来由。弗农下令让水手们在供给的朗姆酒中兑水稀释,让大家都很不满。(grog还有掺水烈酒的意思。)他当然不会赞成在水手俚语中出现的与他有关的两个表述。
在法兰西斯·格罗斯(Francis Grose)1785版的《俗话词典》中,一位某海峡的海军将领被定义为“一个吐到对面坐着的人的膝盖上的醉鬼”。(更坏的是,那片海区的副海军将领被称作“尿到同伴桌底鞋子里的醉鬼”。)或许,那些喜欢乱扔啤酒瓶、往酒里加调味料的人一开始就被称作酒徒(tosspot)也是事出有因的。
无论是“tosspot”还是“hydropot”,英语中要学的还多着呢。二月份,当觥筹交错,酒沫四溢,当诱人的红色又强势回归时,别忘了带上你的紫水晶。
【附】当你喝多了,会怎么说?
I feel a little tipsy.
I'm slightly drunk.
我觉得有点儿醉了。
I'm loaded. (I'm wasted.)
我喝得酩酊大醉。
I'm a heavy drinker.
我的酒量大。
I drank too much.
我喝得太多了。
I feel a little tipsy. (I'm slightly drunk.)
我觉得有点儿醉了。
编译:王璐瑶
审校:黄洁梅
编辑:钦君
英来源:BBC
翻吧·与你一起学翻译
微信号:translationtips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翻吧
1、杜康:“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曹操《短歌行》)相传酒是夏朝杜康(即少康)发明的,故以酿酒的祖师爷杜康之名作酒的代称。
2、般若汤:“曲肱但作吉祥卧,浇舌惟无般若汤。”(谢逸《闻幼盘弟归喜而有作二首其二》)”佛家禁止僧人饮酒,但有的僧人却偷饮,因避讳,就把酒称作“般若汤”。苏轼《东坡志林•道释》:“僧谓酒为般若汤。”窦革《酒谱•异域九》:“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瘦词以避法禁尔,非释典所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曾给甘肃皇台酒题词“香醇般若汤”。
3、杯中物:“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陶潜《三责子》)“忍断杯中物,眠看座右铭。”(杜甫《戏题寄上汉中王》)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于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
4、壶中物:“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张祜《题上饶亭》)壶中物,因酒大都盛于壶中而得名。
5、忘忧物:“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犹进,杯尽壶自倾。”(晋陶潜《饮酒之七》)“劳将箸下忘忧物,寄与江下爱酒翁。”(唐白居易《钱湖洲以箬下酒,李苏州以五斗酒相次寄道无因同饮聊咏所怀》)酒能使人忘掉忧愁烦恼,故以“忘忧物”为酒的代称。
6、红友:“偶然儿子致红友,聊为桃花飞白波。”(明王世贞《三月三日屋后桃花下小酌红酒》)“留君且住,唤红友传杯,青援剪烛,伴我夜深语。”(清朱彝尊《迈陂塘•答沈融谷即送其游皖口》词)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八》:“常州宜兴县黄土村,东坡南迁北归,尝与单秀才步田至其地。地主携酒来饷曰‘此红友也’。”
7、钓诗钩、扫愁帚:“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苏轼《洞庭春色》)古时诗人借酒激发诗兴,解忧消愁,故称酒为“钓诗钩”、“扫愁帚”。
8、春:“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李白《月下独酌》)“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 (杜甫《拨闷》)“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苏轼《洞庭春色》)“春”为岁之首,又喻大地生机勃勃,万物更新,从而引发人们的希望与向往。唐人好以“春”为酒的代称。《国史补》云:酒有郢之富春,乌程之若下春,萦阳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冻春,剑南之烧春。《诗经•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9、黄醅:“世间好物黄醅酒,天下闲人白侍郎。”(白居易《尝黄醣新酌忆微之》)“赖有黄醅法,终年任醉醒。”(陆游《山园杂赋之二》)此以“黄醅”为酒的代称。
10、白堕:“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苏辙《次韵子瞻病中大雪》)相传晋人刘白堕善酿美酒,“饮之得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城人争相馈赠。见北魏杨衍之《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羲,以罂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曰骑驴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路逢盗贼,饮之即醉,皆被擒。时人语曰,‘不畏张弓拨刀,唯畏白堕春醪’。”后因以“白堕”为酒的代称。
11、冻醪:“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 (杜牧《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冻醪,即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诗•豳风•七月》:“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宋朱翼中《酒经》:“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
12、流霞、霞液:“愁人坐狭邪,喜得送流霞。”(庾信《卫王赠桑落酒答奉》)“霞液朝可饮,虹艺晚堪食。”(吴筠《游仙诗》)传说项曼都好学仙道,后随仙人上天,饮流霞一杯,数日不饥。事见王充《论衡•道虚》。后以“流霞”、“霞液”指美酒。
13、壶觞:“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陶潜《归去来辞》)“东都添个狂宾客,先报壶觞风月知。”(白居易《将至东都寄令孤留守》)壶觞,盛酒的器皿,后来用作酒的代称。
14、欢伯:“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宋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欢伯属我歌,蟾兔为动色。”(金代元好问《留月轩》)酒能消忧解愁,给人们带来欢乐,故酒有“欢伯”之别称,最早见于汉代焦延寿《易林•坎之兑》:“酒为欢伯,除忧来乐”。
15、醇酎:“醇酎中山,流湎千日。”(左思《魏都赋》)“中山冬启,醇酎秋发。”(张载《酃酒赋》)醇酎是上等酒的代称。
16、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李白《月下独酌》)酌,本意为斟酒、饮酒,后引申为酒的代称,如“便酌”“小酌”。
17、醑:“借别倾壶醑,临分赠鞭。”(李白《送别》)“餐菊为粮露为醑。”(杨万里《小蓬莱酌酒》)醑,本意为滤酒去滓,后用作美酒代称。
18、醍醐:“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迎我归。”(白居易《将归一绝》)醍醐,特指美酒。
19、黄封:“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苏轼《与欧育等六人饮酒》)黄封,指皇帝所赐的酒,也叫宫酒。《书言故事•酒类》:“御赐酒曰黄封。”
20、青州从事、平原督邮:“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苏轼《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桓公(桓温)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齐;督邮,言在鬲上住。”“从事”、“督邮”,原为官名。后以“青州从事”作美酒的隐语。以“平原督邮”作坏酒的隐语。
21、曲生:“病来几与曲生绝,禅榻茶烟双鬓丝。”(陆游《初春怀成都》)“曲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明代清雪居士的诗句)“春林剩有山和尚,旅馆难忘曲秀才。”(清代北轩主人的诗句)“故曲生频来,则骚客之金兰友。”(蒲松龄《聊斋志异•八大王》词)唐人小说中有秀才曲生化酒的故事。见郑《开天传信记•曲秀才》。后以“曲生”指代酒。
22、曲道士、曲居士:“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陆游《初夏幽居》)“万事尽还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宫。”(黄庭坚《杂诗之五》)曲道士、曲居士,是对酒的戏称。
23、曲蘖:“凭谁给曲蘖,细酌老江干。”(杜甫《归来》)“曲蘖有毒,安能发性。”(苏轼《浊醪有妙理赋》)曲蘖,本意指酒母。《尚书•说命》:“著作酒醴,尔惟曲蘖。”《礼记•月令》:“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后用作酒的代称。
24、茅柴:“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盘中簇豆梅。”(明冯梦龙《警世通言》)茅柴,本是对劣质酒的贬称,后亦成为市沽薄酒的特称。冯时化《酒史•酒品》:“恶酒曰茅柴。”吴聿《观林诗话》:“东坡‘几思压茅柴,禁纲日夜急’,盖世号市沽为茅柴,以其易著易过。”
25、香蚁、浮蚁:“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华咏散盐。”(韦庄《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韵》)香蚁、浮蚁,酒的别名。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蚁而得名。
26、绿蚁、碧蚁:“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歌丽泛碧蚁,放绣箔半钩。”(吴文英《催雪》)因酒面上浮有绿色泡沫,故以“绿蚁”、“碧蚁”为酒的代称。
27、椒浆:“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唐李嘉祐《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椒浆,即椒酒,是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因酒又名浆,故称椒酒为椒浆。《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奠桂酒兮椒浆。”浆本指淡酒,后亦作为酒的代称。
28、狂药:“廉外春风正落梅,须求狂药解愁回。”(唐李群玉《索曲送酒》)因酒能乱性,饮后辄能使人狂放不羁而得名。唐房玄龄《晋书•裴楷传》:“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石崇)酣宴,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
29、酒兵:“忆别悠悠岁月长,酒兵无计敌愁肠。”(唐张彦谦《无题》)因酒能解愁,就象兵能克敌一样而得名。唐李延寿《南史•陈庆之传》附《陈暄与兄子秀书》有此称谓:“故江谘议有言‘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
30、清圣、浊贤:“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李白《赠孟浩然》/中圣,醉酒之意。)“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唐李适《罢相作》)“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陆游《溯溪》)东汉未年,曹操主政,禁酒甚严。有一次尚书郎徐邈违令在家狂饮,喝得酩酊大醉。适逢曹操派人传唤上朝议事,徐邈躲避不及,便仗着酒兴对来人说:“请回丞相话,臣正与圣人议事,不得功夫。”来人一听是“圣人”不再追问便回命了。徐邈由此躲过了惩处。后世因称白酒或浊酒为“贤人”,称清酒为“圣人”。把喝醉酒称之为“中圣人”或“中圣”。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酩酊形容大醉!注意两个字的读音:mǐngdǐng.大醉的样子酩酊mǐngdǐng[bedeaddrunken]形容醉得很厉害日夕倒载归,酩酊无所知.——《晋书》...
[最佳回答]微醺:稍有醉意.酩酊:形容醉得很厉害烂醉:沉醉;酩酊大醉有爱酒之人将饮酒分为七级:酣然、陶然、微醉、小醉、大醉、沉醉和泥醉.微醺:稍有醉意.酩...
形容酒醉的成语列举以下1、枕曲藉糟[zhěnqūjièzāo]释义:枕着酒,垫着酒糟。指嗜酒,醉酒。出处:《晋书·刘伶传》:“先生于是方捧罂承糟,衔杯漱...
2、酩酊大醉【mǐngdǐngdàzuì】:形容醉得很厉害。造句:他发觉他的合股人很不近人情,他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且在喝醉的时候脾气变得很坏。3、烂醉如泥...
2.醉醺醺:形容人喝醉酒,醉得一塌糊涂的样子。3.如痴如醉:形容对人或事物极为迷恋或陶醉。4.酩酊大醉:形容喝酒醉得很厉害。5.酒言酒语:指胡言乱语。...
衣着不当,疯疯癫癫,胡言乱语衣着不当,疯疯癫癫,胡言乱语
微醺:稍有醉意。酩酊:形容醉得很厉害烂醉:沉醉;酩酊大醉有爱酒之人将饮酒分为七级:酣然、陶然、微醉、小醉、大醉、沉醉和泥醉。微醺:稍有醉意。酩酊:形容...
1.酩酊大醉:形容醉得很厉害。2.烂醉如泥:意思是醉得很厉害,不省人事。3.觥筹交错:酒杯与酒筹交叉错杂。形容许多人相聚饮酒的热闹场面。4.如醉初醒:形容...
酩酊大醉mǐngdǐngdàzuì褒贬色彩贬义结构偏正释义酩酊:大醉的样子。形容饮酒过多,迷糊不醒、烂醉如泥的样子。例句小王昨晚喝得酩酊大醉,到现在...
形容喝醉酒的成语有醉酒饱德、醉墨淋漓、醉山颓倒、醉生梦死、烂醉如泥。1、醉酒饱德[zuìjiǔbǎodé]:感谢主人宴请的客气话。例句:醉酒饱德,人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