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林高手曹丕 贡献的三个成语 文人相轻 伯仲之间 敝帚自珍

01

曹操二十几个儿子,年龄大的几个,曹植偏文、曹彰偏武,曹丕是文武双全。

曹丕“生于中平之季,长于戎族之间。”

汉灵帝中平末年,何进召董卓进京,引狼入室,引起天下大乱。

大家都明白危机就在面前,是家家思乱,人人自危。

曹操鉴于这种乱世,严厉地督促自己的子弟习武学文。

曹家的子侄们都有一身好武艺,曹丕是其中数的上的好手,算是一名武术方家。

02 弓马娴熟

曹丕夸耀最多的本事,是他的弓箭术。

冷兵器时代,熟练掌握弓箭这种远距离杀伤力强大的武器技法,是每一名战士必备的基本功。

养由基、李广得以千古留名,就是他们百发百中的神箭。

历代的名将如果有一手好的射术,向来是夸口的资本。

同时代的猛将吕布辕门射戟,成为美谈;

太史慈猿臂善射,史书留名。一句话,箭术是武士的招牌。

曹丕自己说五岁开始学射箭,六岁懂射术,八岁就会骑射。

曹操征讨四方,常带着大的几个儿子。

建安二年,曹操征张绣,张绣降而复反,奇袭曹军,打得曹操非常狼狈。

长子曹昂、侄儿曹安民、大将典韦全部战死,可见战况之惨烈。

曹丕当时十岁,成功骑马逃出虎口,这小子第一机灵,第二本事不错。

建安十年,曹军平定冀州,彻底打败了袁家的势力。东北的良弓,塞外的名马都汇集到曹家手上。年轻的曹丕意气风发,和族兄曹真等人在邺城西边展开一场大规模的围猎。

正是暮春时节,春风和煦,万物生长。

骑着飞驰的骏马,在辽阔的原野追逐飞禽走兽,这是多么惬意的快事!曹丕一天内射倒九只獐、鹿,三十只野鸡兔子。

太阳下山,还是不过瘾。

身体是强健的,骑射是一流的,贵公子快马长弓的潇洒身姿正是曹丕身手不凡的写照。

一次征战,尚书令荀彧奉令犒劳军队。

问曹丕:“听说公子射术高超,左右开弓,这比较难吧?”

这种文人讲武的外行话曹丕大不以为然,说道:“先生没见过高手射箭的场面吧?在马上随意挥洒,人马相知,配合妙到毫颠。箭随意发,俯仰之间就把目标全部干掉!”

荀彧笑嘻嘻说:“有这么高明?”

于是曹丕讲了一大通话:“靶场上马跑的线路是固定的,箭靶子也不动,百发百中也没什么了不起。放马奔驰在平原上,掠过草丛,越过高岗。拦击飞跑的猛兽,截获疾飞的禽鸟,一箭洞穿目标,这才叫高明。”

荀彧等人抚掌叫好,曹丕弓马之娴熟,可见一斑。

到了曹丕称帝,还是经常组织围猎活动。

大臣辛评和曹丕私交很深,一次曹丕兴冲冲地对他说:“佐治啊!这个打野鸡真是太爽了!”

辛评是有名的正直的人,当场顶了他几句:“陛下你是爽了,我们可苦死了!”

让曹丕碰了一鼻子灰。

03、击剑术

曹丕对剑术很有研究。

他说他拜过很多师傅,南北流派都有,各地的招法套路大不一样。

曹丕以为还是京城的流派最高。

当然作为政治文化的中心,京城从来是藏龙卧虎,高手不会少,不过小曹多少还是有点自负。

他说他的师承来源于桓帝、灵帝时,有个击剑高手叫王越,是虎贲军人,名扬京城。

王越传给河南史阿,史阿传授给曹丕。

和武侠小说中正宗华山剑法一样,渊源深着呢!

曹丕说双戟俗称“坐铁室”,盾牌浑名“蔽木户”,讲的是行家里手的话,全是会家子的口吻,可见是长久浸淫武学之中。

年轻的时候,有一回小曹和平虏将军刘勋、奋威将军邓展等将校饮酒,大家边喝边讲述武功。

邓展是有名的武林高手,拳脚了得,各种兵器都玩得溜,传说还能“空手入白刃”。

曹丕和他论剑论了大半天,曹丕说:“将军你的方法不对路,我也喜欢击剑,那路数才高明。”

邓展不服气:不见得吧?

不然我们来试试?

大家都喝了酒,酒酣耳热兴致勃勃,曹丕和邓展走下大殿,来到场上。

正吃着甘蔗,就各执一根当作兵器,交手。

乒乒乓乓几个回合,两人快捷来去,曹丕连续三次击中邓展的手臂,观众哈哈大笑。

邓展急了,要再来一次。

曹丕说:“我的剑快,攻不进你的中路,所以只能击中手臂。”

邓展急切地说:“最后一次!”

曹丕往前虚探一下,邓展冲过来,直取曹丕中路。

说时迟,那时快,众人惊呼声中,曹丕脚下一扫,手中甘蔗却闪电一击,正中邓展额头。

这一次曹丕算准邓展要发力猛攻,故意说自己攻不进他的中路,老邓果然性急中计,一冲一撞,撞在了曹丕的枪口上。

大家坐回位子,曹丕得意洋洋,说:“以前名医阳庆让淳于意摒弃自己原来的医术,教他新的路子。今天我也希望邓将军改头换面,再学剑道。”

曹丕地位高贵,邓展确实技不如人,连连鞠躬受教,一座的人都兴高采烈,尽兴欢笑。

曹丕也是经过多次和一流高手的过招,才有这般的水平。

他说他少年时就通晓双戟招法,以为没有对手。

后来跟着个高手陈国袁敏学艺,袁敏以戈破双戟,执法出神入化,对手根本没有出手的机会。

曹丕说,当年如果和袁敏狭路相逢,早就完蛋了。

所以他也明白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声称凡事都不要吹嘘自己高明。

曹丕在《剑铭》中说他喜欢击剑,善于“以短乘长”,看来是个短兵器的高手。

为魏太子时,铸了九只兵器:

其中三把剑,分别名飞景、流彩、华锋;

三把刀,名灵宝、华章、素质;

二只匕首,名清钢、扬文;

一把露陌刀,名龙鳞。

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04、其他

唐人传奇中剑客如飞鸟一般来去无踪,变成仙一般的存在。

三国时也有一批道人丹客聚集在曹家父子周围,有不少练气功、习辟谷的高人。

当时的许昌,广场上练功的人很多,无不“鸱视狼顾”,瞪眼转头,深呼吸,轻吐气,伸手跺脚,和现代人差不多。

辟谷高人郤俭,曹丕的弟弟曹植试验他“绝谷百日”,每天亲自和他同睡一室,活动起居都在一起。

郤俭行动自如,曹家父子都很惊奇。

但也只是以为健身,并不很相信这些人,把长生不老当作个笑话来谈。

所以曹丕没有成为剑仙,倒是个实在的武林高手。

05、文人相轻

上面说了武力值很牛,

曹丕是个大文人这事我们都知道,

老王要科普的是这个文人皇帝的洞见与气量真是非一般的高。

《昭明文选》是中国历史上最出名的仅以文学性做标准的文学选集,曹丕的文人概念之所以淡漠,是因为他的个人文集失传了,昭明文选却有一篇《典论.论文》一直留着。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zhǔ)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fú)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xiǎn)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

上面是这篇文章的开头,直接贡献了三个成语:文人相轻、伯仲之间、敝帚自珍…

再看最后一段,作为皇帝把写作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位。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

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这么看来,曹丕作为开国皇帝,真是有很多料的。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细大不捐”“同工异曲”等成语,都出自此人之手

清人袁枚喜翻覆宋人旧说,曾言:“宋人好附会名重之人,称韩文杜诗,无一字没来历。不知此二人之所以独绝千古者,转妙在没来历。”所谓“没来历”,是指杜甫、韩愈的创作,于修辞一道,重师心而多造语。

清中期文学家、思想家方东树也有类似的观点。他认为,杜公以六经和《史》《汉》作用行之,空前后作者,古今一人而已。韩公家法亦同此,而文体为多,气格段落章法,较杜为露圭角,然造语去陈言,独立千古。

但相较而言,杜甫为诗“语不惊人死不休”,特重营构主观意象;韩愈追慕逸响,作文“惟陈言之务去”,故其造语更显峥嵘。

韩愈一向秉持“惟古于词必己出”的创作态度,观念上既不愿蹈袭前人,其造语自然滔滔汩汩。西方文坛可与之比肩并驾的作家,大概就只有莎士比亚了。

韩愈造语,不仅数量庞大,且因想象奇崛、意涵深远、用语精当、音调铿锵而为后人赏爱、沿用。其中,不少便转为时闻于唇齿、常见于笔端的成语。

以韩愈《进学解》为例,其中成语流传后世的不下二十,如“业精于勤”“行成于思”“爬罗剔抉”“刮垢磨光”“贪多务得”“细大不捐”“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牛溲马勃”等。

此外,后世还从这篇文章中提炼出一批成语——“提要钩玄”,出“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焚膏继晷”,出“焚膏油以继晷”;“力挽狂澜”,出“障百川而东之,回狂澜于既倒”;“闳中肆外”,出“先生之于文,可谓闳其中而肆其外矣”;“号寒啼饥”,出“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

《进学解》全文不过千余言,贡献于后世的成语,丰盛如是!纵览古今文章,可谓空前而绝后。

韩愈之所以能自出机杼、造语瑰异,与他作文奉《史记》为圭臬颇有干系。柳宗元曾指出:“退之所敬者,司马迁、扬雄。”而韩愈推重柳宗元,将其视为同道。考其原因,也与柳文“雄深雅健,似司马子长”有关。

司马迁撰述《史记》,楷模周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子诸人。他在《报任少卿书》中强调,文章要震古烁今,作者须为“倜傥非常之人”。同时,此“非常之人”还需“意有所郁结”,借著述“以舒其愤”。如此,方能“通古今之变”,推陈出新成“一家之言”。

纵观韩愈一生行事,确可以“倜傥非常之人”称之。他儿时遭丧乱、流离颠沛,后又蹉跎科举、蹭蹬官场,数次因敢言直谏而谪迁。不过,“毒雾瘴氛”并未毁伤其天真,一身浩然之气缘“盲风怪雨”而氤氲汇聚。

在《答李翊书》中,韩愈说:“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这里的“气”,与其说是道德气节,不如说指涉的是作家的情感力量。

坎壈的人生,直率的性格,让韩愈内心时时充满激越的情感。因此,韩愈为文,同于太史公,皆“发愤所为作也”。“发愤”作为韩愈重要的创作机制,常令其人的造语内蕴丰沛的情绪,故能以其热烈恳切感染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读者情不自禁、反复体味,多方运用韩愈的这些造语。久而久之,造语也就演化成了成语。

西汉扬雄曾评价司马迁,“仲尼多爱,爱义也;子长多爱,爱奇也”;六朝刘勰以“爱奇反经”总结《史记》的著述思想。韩愈既然师法《史记》,又曾言己“少小尚奇伟,平生足悲吒”,则其造语的心理动因恐怕同样根源于“爱奇”。因此,虽然号称“己之道乃夫子、孟轲、扬雄所传之道也”,但“务出于奇,以不同俗为主”的创作态度,使其造语往往显露出有悖儒家经义的色彩。

例如,“跋前疐后”一词本出自《诗·豳风·狼跋》中的“狼跋其胡,载疐其尾”。毛诗小序认为:“《狼跋》,美周公也。周公摄政,远则四国流言,近则王不知。周大夫美其不失其圣也。”郑玄笺注“狼跋”一句,指“老狼有胡,进则躐其胡,退则跲其尾,进退有难,然而不失其猛”。可见,在经学家眼中,“狼跋其胡,载疐其尾”虽是形容处境的危困,但此句重点在于展现周公“不失其圣”“不失其猛”的德行。

然而,经过韩愈的重构,“跋前疐后”一语更多具有讥贬的含义,用以呈现“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的窘迫尴尬。可想而知,当人们接受了韩愈这一造语的情感意味,再反观《狼跋》,追思周公形象,必然是另有一番滋味涌溢心头。

虽然在陈寅恪看来,韩愈模仿《史记》所作的小说《毛颖传》并不成功,但韩愈运“传奇”之思以“自铸伟词”,却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就。比如,“轩然大波”和“一落千丈”,状写景物,如在目前;“蝇营狗苛”和“蚍蜉撼树”,刻画形象,栩栩如生;至于“口若悬河”和“朝发夕至”,语涉夸张,好似民间说书;而“问道于盲”和“落井下石”,言简意赅,宛然微型故事。

与韩愈提倡的先秦两汉散体文相比,六朝骈文在句式、辞藻、声律等方面有更多的限制,但其创作精神相当自由。梁简文帝萧纲在给其子的书信中提出:“立身之道,与文章异,立身先须谨重,文章且须放荡。”“放荡”就是强调创作上不受拘检。全面考察韩愈的诗文,“放荡”可谓其创作的一种底色。用他自己的话来形容,那就是“闳其中而肆其外”。为文既然“放荡”,笔端自多“新变”。韩愈造语频传的原因,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了。

事实上,同六朝相比,有唐一代的造语之势已不可同日而语。六朝之所以造语迭出,一方面源于精神上的不羁,另一方面也与骈体写作思维有关。

汉语成语,以四字者居多。考察其构词法则,实与结撰骈体一致,即都讲求对偶。对偶之外,流传后世的成语还需炼字精审、选声谐律,即所谓“丽句与深采并流,偶意共逸韵俱发”。这也是一篇成功骈文理应具备的修辞特征。

考察韩愈的造语,尤其是那些后转为成语的造语,其在修辞上往往与骈文暗通消息。例如,以“俯首”对“帖耳”,以“垂头”对“丧气”,臣服与颓唐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以“铺张”对“扬厉”,以“深居”对“简出”,进取与退隐的人生态度跃然纸上;以“驾轻车”对“就熟路”,览观即生事事顺畅之感;以“弱之肉”对“强之食”,读之顿觉社会哲理。

毋庸讳言,因为刻意好奇、不循常格,韩愈的造语有流于险怪生僻之处。但其人近搜远绍、旁征博引,加以取精用宏、融会贯通,凭一己之力奉献于汉语成语,宏富如斯,罕有其匹。

(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副教授 李清宇)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夏斌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李清宇

相关问答

在()里填上合适的词语()的子强()的贡献()的生命_作业帮

[最佳回答](坚强)的子强(巨大)的贡献(宝贵)的生命

形容做的贡献多的成语_作业帮

[最佳回答]建功立业功勋卓著汗马功劳劳苦功高丰功伟绩功高盖世盖世奇功

什么贡献四字成语?

答:杰出贡献,较大贡献,全家贡献。答:杰出贡献,较大贡献,全家贡献。

形容贡献的词语?

1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不谋私利,全心全意做有利于众人的事。2助人为乐:帮助人就是快乐。3慷慨解囊:当个人或集体有急难时,毫不犹豫地打开钱袋予以资助。...

贡献一份力量的词语?

1、出以公心:指考虑事情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为出发点2、众志成城:万众一心,象坚固的城墙一样不可摧毁。比喻团结一致,力量无比强大3、万众一心:千万人一条...

形容贡献的成语?

是成语:汗马功劳,建功立业。释义汗马:战马奔驰出汗,借指劳苦征战。指战争中立下的功劳。也指功绩巨大。例句她以多变的发球和凌厉的扣杀连胜对手,为我校...

有没有含义带贡献的四字成语?

【成语】:按劳取酬【拼音】:ànláoqǔchóu【解释】:按照劳动贡献的大小领取报酬。【出处】:无。【举例造句】:物质的分配也要按照各尽所能按劳取...

“比喻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力量”的成语有哪些?

鞠躬尽瘁拼音:jūgōngjìncuì近义词:鞠躬尽力反义词:解释: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出处: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

做出帮助贡献的成语?

一个人能够贡献出帮助,实属不易。成语中有许多赞扬此种行为的经典语句,比如“乐善好施”、“百折不回”、“千里送鹅毛”、“投缘惠物”等等,这些成语都可以用...

为集体荣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用成语?

为集体荣誉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可以用“添砖加瓦”这个成语来形容。这个成语比喻为集体或事业贡献微薄的力量,类似于为建筑物添砖加瓦,虽然贡献不大,但也是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