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出自佛教的成语原来是这个意思

文 | 河西

上次我们写了《寻物 | 原来这些我们常用的词语都是梵文》,今天我们接下来说说出自佛教的成语。

我们常用的成语和俗语很多都出自佛教,有一些我们一看就知道,比如“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很明显。但是有一些我们就可能不会马上意识到它们其实是从佛教来的了,因为它们的意思和用途发生了很大改变。

这样的成语和俗语很多,你是不是清楚它们本来的意思呢?

一丝不挂

这个成语出自《楞严经》:“一丝不挂,竿木随身。”可不是指的什么衣服也没穿。

原来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无所牵挂,不为尘俗所牵累,这叫一丝不挂。宋代黄庭坚有诗《僧景宗相访寄法玉航禅师》,其中写道:“一丝不挂鱼脱渊,万古同归蚁旋磨。”这还是一丝不挂最初的意思,后来被人望文生义误用来表示裸体了,以至于我们已经不太知道这个词的本意。

牛鬼蛇神

如果问你:牛鬼蛇神到底是什么鬼什么神?你是否能答得上来呢?

牛鬼就是牛头马面的牛头鬼,而蛇神,则是佛教“天龙八部”里排名第八的大蟒神摩睺罗迦(又译莫呼洛迦),你记得徐克导演的经典《青蛇》,辛晓琪演唱的主题曲,不是正叫“莫呼洛迦”吗?

所以有一种看法认为,既然《青蛇》中的蛇是“天龙八部”中的大蟒神莫呼洛迦,那它就不是妖怪,而是神。

皆大欢喜

原为佛经结束语中的习惯用语。比如《金刚经》最后结尾写:“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法华经· 普贤菩萨发品》:“一切大会,皆大欢喜,受持佛语,作礼而云。”

但这里要注意一个问题,这四个字应该怎么理解?我们是不是常常认为是“皆大”和“欢喜”合在一起?

其实从这个成语的意思就可以看得出来,皆就是都,皆大欢喜就是一起大欢喜的意思。这里的欢喜,是梵文pramudita的意译,特指众生听闻佛陀说法或诸佛名号,而心生欢悦。

当头棒喝

很明显,这是禅宗最喜欢的棒喝顿悟法。佛教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常常用棒一击或大喝一声,促他醒悟。宋代僧人普济《五灯会元·黄檗运禅师法嗣·临济义玄禅师》:“上堂,僧问:‘如何是佛法大意?’师亦竖拂子,僧便喝,师亦喝。僧拟议,师便打。”

一棍子打死

正因为有禅宗的当头棒喝,才会出现“一棍子打死”这个词语,同样源于佛教禅宗。这一句原是表现禅机的词语,用意隐晦。《云门录》卷中:“世尊初生下,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周行七步,目顾四方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师云:‘我当时若见,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佛教禅宗用以喻证悟的境界,体会深浅,心中自明。

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宋代僧人道原《景德传灯录·道明禅师》:“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驴唇不对马嘴

出自《景德传灯录》卷十九:“驴唇马嘴夸我解问,十转五转饶你从朝。”意思没有变,还是答非所问、鸡同鸭讲的意思。

胡说八道

宋代僧人普济《五灯会元•龙门远禅师法嗣》:“秘魔岩主擎个义儿,胡说乱道,遂将一掴成齑粉,散在十方世界。”

胡说是谁在说?胡人说。胡人,就是外国人。从普济的“胡说乱道”到“胡说八道”,“乱”变成了“八”,那么请问,是哪八道呢?

“八道”在佛教中指的是“八正道”,指的是达到佛教最高理想境地(涅槃)的八种方法和途径,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外国人说佛教八正道,就叫胡说八道。

头头是道

既然“胡说八道”的“道”指的是佛教的正道,那么同样的,“头头是道”的“道”也不是指的道路,而是佛教正道。

这个成语原为佛教禅宗语,指处处都存在着道,出自《续传灯录·慧力洞源禅师》:“方知头头方是道,法法本圆成。”后来用以形容说话有条不紊。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出自《五灯会元》:“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现全身。”比喻道行达到极高的境界。

海阔天空

如果没有“海阔天空”这个词,恐怕就不会有Beyond的那首经典歌曲了吧?而“海阔天空”这个词,是唐代僧人玄览的诗句“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的缩写。

灰头土面

这个成语和《庄子》中的呆若木鸡有异曲同工之妙。原本指的是菩萨为度化众生而随机应现各种混同凡俗的化身。出自《碧岩录》卷五:“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有垂手不垂手。若不出世,则自视云霄;若出世,便灰头土面。”

生老病死

佛教以生、老、病、死为人生所要经历的苦痛。 《百喻经·治秃喻》:“世间之人,亦复如是。为生老病死之所侵恼,欲求长生不死之处。”

电光火石

应写作“电光石火”,即闪电的光,燧石的火。出自《五灯会元》:“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比喻事物瞬息即逝,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叶落归根

出自《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众曰:‘师从此去,早晚却回。’师曰:‘叶落归根,来时无日。’”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没有变,还是事物有一定的归宿的意思。

手忙脚乱

出自《五灯会元·临济宗·镇州大悲和尚》:“问:‘如何是大悲境?’师曰:‘千眼都来一只收。’曰:‘如何是境中人?’师曰:‘手忙脚乱。’”

很显然,在这里,“手忙脚乱”是禅宗机锋的一种回答方式。当我们梳理这些来自佛教的成语时,会发现大量的成语都出自记录禅宗语录的《五灯会元》和《景德传灯录》二书。理论上要明心见性,但往往以一种令人费琢磨的方式给出他的答案。比如,既然已经进入了大悲境,又如何会手忙脚乱呢?此答语颇难理解。禅宗有极强的神秘主义倾向,这一倾向应予以分析甄别。

不过这么晦涩难懂的一段禅宗对话,却并没有影响“手忙脚乱”这个词成为我们最常使用的成语之一。

五体投地

“五体投地”是哪“五体”?双肘、双膝及头一起着地称为“五体投地”。原为古代印度表示虔敬的行礼方式,佛教沿用。《佛般泥洹经》卷下:“太子五体投地,稽首佛足。”

心心相印

佛教禅宗语。谓不依赖言语,以心互相印证。出自《黄蘗山断际禅师传心法要》:“自如来付法迦叶已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女大十八变

语出《景德传灯录·幽州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原指龙女通神善变,并不是女子长到十八岁就变化大的意思,后者显然是普通人误解误用了这个词了。

家贼难防

又是禅宗语,出自《五灯会元·梁山缘观禅师》:“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

这里的贼,可不是我们以为的普通小偷,或者我们家庭里的某个人,而是身体的内贼。佛教有“六贼”之说,即眼、耳﹑鼻﹑舌﹑身﹑意,也就是六根的贪欲,故称之为“家贼”。

这个问题就出现在《西游记》第十四回“心猿归正,六贼无踪”中。在《西游记》这一回,作者写这六贼的名字分别是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一看这些名字我们就知道他们只是佛教“六贼”的人格化表现而已。

所以孙悟空并没有杀什么人,他打死的只是心中的杂念;而孙悟空,当然也不存在,亦不过是每个人心中的那只意马心猿而已。所谓一切空毕竟空,四大皆空,方能悟空。

还有天花乱坠、心花怒放、千差万别、不知不觉、口吐莲花、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大彻大悟、三头六臂、十恶不赦、心猿意马、水涨船高、水乳交融、前因后果、一尘不染、心无挂碍、味同嚼蜡、空中楼阁、现身说法、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借花献佛、鹦鹉学舌、镜花水月、聚沙成塔、森罗万象、醍醐灌顶、隔靴搔痒、独一无二、回光返照、脚踏实地、七上八下、灰飞烟灭等等,都出自佛教,实在太多,不能一一列举,亦可见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新民周刊所有平台稿件, 未经正式授权一律不得转载、出版、改编,或进行与新民周刊版权相关的其他行为,违者必究!

来源:百科小知识

声明:本文已注明转载出处,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news@ersanli.cn

这五十条经常用到的成语,都来自佛教!

佛教自西汉传入中国后,逐渐与我们的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随着佛经的大量翻译和流通,很多与佛教相关的成语逐渐成为我们汉语的一部分,使汉语的词汇更加丰富多彩。佛教成语应用之广泛,令人叹为观止,可能很多人不了解佛教,但是说到这些成语,肯定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先生曾经说过:“如果我们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这些成语有些来自佛教的日常用语,有些来自佛教典故,有些来自禅宗公案,还有些来自佛经和佛教的各个宗派。今天就为大家分享一些我们日常经常用到的佛教成语,借此普及一些佛教常识,也希望大家对汉语成语多一些了解和兴趣。由于水平有限,编辑和解释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大德提出宝贵意见。

一,安身立命。

出处:《景德传灯录》卷十:“僧问:学人不据地时何如?师云:汝向什么处安身立命?”

释义:现指生活安定,衣食无忧,精神上有所信仰和追求。

二,八风不动。

出处:佛教中常说八风吹不动,八风指的是利益、衰耗、毁谤、荣誉、称赞、讥刺、受苦、受乐这八种境界。佛教认为遇到这八种境界的诱惑时要不为所动,心不被外境所转,这是对一个修行者的基本要求。

释义:现在用来形容一个人立场坚定、不动摇,不为外界压力和诱惑所动。

三,百尺竿头。

出处:《景德传灯录》卷十:“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意思是道行虽然高深,但还是需要不断修行提高的。

释义:比喻做人做事虽然已经达到很高的境界,但也不能满足懈怠,还要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四,半路出家。

出处:在佛教中,不是自小出家,而是成年以后才离开家庭,出家受戒的,称为半路出家。

释义:现在比喻中途改行,开始从事其他工作。

五,辩才无碍。

出处:《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没有任何障碍。

释义:现比喻一个人口才很好,能言善辩。

六,不二法门。

出处:《维摩诘经》:“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不二法门。”意思是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无有差别,只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都会有所成就。

释义:现在比喻最好的或者别无选择的方法、门径。

七,不即不离。

出处:《圆觉经》:“不即不离,无缚无脱。”

释义:现指对别人的关系或态度要保持一定距离,既不太亲近,又不太疏远。

八,不看僧面看佛面。

出处:据说韦陀菩萨本来站在山门外的,因为他的职责是护法,出家僧人或在家学佛居士,有犯戒犯错的,他看不下去,就举起棍子直接把人打死了。佛陀慈悲,看了不忍,就叫他对面而站,每天就面向着佛看,这叫做“不看僧面,看佛面”。意思放人一马,给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释义:现在比喻看在第三者的面子上,帮助或者原谅某一个人。

九,晨钟暮鼓。

出处:佛寺中早上撞钟,晚上击鼓,用来报告时间。比丘在讲经布道时,也会撞钟击鼓用来召集大众。

释义:现多形容寺院寂静清苦的生活,或者指岁月推移,循环不已。

十,痴心妄想。

出处:佛教中讲我们每个人身上都带有三种习气:贪、嗔、痴三毒,贪心、痴心、妄想等就叫做痴心妄想了。

释义:现在形容一个人不切实际的想法或者愚蠢荒诞的打算。

十一,此中三昧。

出处:佛教中指的是排除一切妄想杂念,心神平静。《智度论》卷七:“善心一处不动,是为三昧。”

释义:现在引申为对某事深藏的诀窍、奥妙能够感悟理解,谓之曰:“深得个中三昧”。

十二,打成一片。

出处:《五灯会元》卷二十:“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意思是各种人事、环境、苦乐本无差别,应该放下执着与分别,平等看待。

释义:现在表示把不同的部分合为整体,也指思想、感情、生活等融为一体,密切无间。比如经常说某某领导干部下基层,和民众打成一片。

十三,大彻大悟。

出处:佛教中指的是明心见性,彻底的觉悟,完全证悟“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真如实相。《观无量寿经》谓:“廓然大悟,得无生忍。”

释义:现在形容一个人最彻底的觉醒和醒悟。

十四,大千世界。

出处:佛教中讲现在世界的一千倍为小千世界,小千世界的一千倍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的一千倍为大千世界。

释义:现在指广阔无边,纷乱复杂的世界。

十五,单刀直入。

出处:禅宗讲究痛快直接,不必依经论文字,迅速斩断烦恼分别,当下彻悟。《景德传灯录》卷十:“若是作家战将,便须单刀直入,更莫如何若何。”

释义:现在比喻一个人说话办事痛快利索,直截了当,不绕弯子。

十六,当头棒喝。

出处:禅宗大德接待初来学佛的人,经常一言不发的先用棍棒当头一击,或者大喝一声,要求对方立刻回答问题,借以考验对方对佛教信心的程度以及领悟能力。

释义:现在比喻用比较强烈的手段和方法,促使人猛然惊醒,或者是给人提出严重警告。

十七,刀山火海。

出处:指的是佛教中说的地狱之刑,形容极其残酷的刑罚或者最凶险的环境。《佛说鬼问目连经》:“我一生已来;或登刀山剑树地狱;或堕火炕镬汤地狱;种种受苦;无复休已;何罪所致”。

释义:现在比喻极其危险和艰难的地方。

十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出处:道,指的是佛家修行的功夫。魔,是一切扰乱身心清净、破坏修行的事物。佛家常用这句话警戒修行者要时刻警惕外界带来的各种诱惑。

释义:现在比喻为正义而奋斗,必定会受到反动势力的巨大压力。也比喻取得一定成就以后,前进道路上可能有更大的障碍和困难。

十九,电光石火。

出处:佛教常用来比喻世间事物生灭变幻,无常迅速。禅宗也经常用“电光石火”比喻机锋敏捷,忽然触发,有所领悟。《五灯元会》卷一:“此事如击石火,似闪电光。”

释义: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突然出现,又瞬间消失。

二十,顶礼膜拜。

出处:这是佛教中的两种礼节。顶礼,指跪下,两手伏地,以头顶着所尊敬的人的脚,是佛教徒最高的敬礼。膜拜,两膝、两肘及头着地,以头顶敬礼,承接所礼者双足。佛教中通过顶礼、膜拜等礼节来表示放下自我,一心向道,以求证悟佛法。

释义:现在比喻对某人特别崇拜,多含贬义。

二十一,法力无边。

出处:指佛法的力量没有边际,没有穷尽,超出想象。

释义:泛指神奇超人的力量,比喻力量、能量极大,不可估量。

二十二,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出处:《五灯会元》卷五十三:“广额正是个杀人不眨眼底汉,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里的屠刀,不是真正的刀,而是指恶意、恶言、恶行及一切妄想、妄念、迷惑、颠倒、分别、执着。意思是放下妄想、分别、执着,就能成佛!

释义:现在常用来劝导作恶之人停止作恶,改过向善,重新做人。

二十三,功德无量。

出处:《景德传灯录》:“功德无量,非口所说,非意所陈。”佛教中讲的修行,持戒、念佛、布施等等皆有功德。功德无量,就是功德很多,无法计算。

释义:现多用来称赞人的功劳、恩德非常大,或者做了一件对大众非常有益的事情。

二十四,呵佛骂祖。

出处:这是禅宗接引学人的一种启示方法.《景德传灯录》卷十五:“是子将来有把茅盖头,呵佛骂祖去在。”

释义:原指如果不受前人拘束,就可以突破前人,后比喻没有顾虑,,敢作敢为。

二十五,哼哈二将。

出处:哼哈二将,是佛教中守护寺门的两个金刚力士。

释义:现比喻有权有势者手下的得力干将,含有贬义。

二十六,恒河沙数。

出处:佛经中,佛陀经常用恒河中的沙子比喻数目多的无法计算。《金刚经·无为福胜分第十一》:“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世界,以用布施。”

释义:形容数量非常多,多到无法计算,无法估量。

二十七,胡说八道。

出处:古代中国人把从西域来的传教僧人称为胡僧,胡僧到中国弘扬佛法,讲述八正道。有人问:“胡僧今天讲什么经?”有人答:“胡僧今天讲八正道。”有些人听不懂其中的意思,就把胡僧讲八正道说成“胡说八道”。

释义:现形容信口开河,胡说乱说,不着边际。

二十八,灰飞烟灭。

出处:《圆觉经》卷上:“譬如钻火,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

释义:形容一件事物在很短的时间内消失干净,或者是完全消亡。

二十九,极乐世界。

出处:佛教中讲的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地方,也是学佛人最向往的地方。《阿弥陀经》:“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释义:泛指清净快乐,幸福安详的地方。

三十,家贼难防。

出处:佛教中以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内六贼”。家贼指的就是内六贼。《五灯会元》:“问:家贼难防时如何?师曰:识得不为冤”。

释义:原指家里人偷东西是最难防范的。现多比喻隐藏在内部的坏人很难让人防范。

三十一,见风使舵。

出处:原是禅语,意思是要随缘,应机。《五灯会元》卷十六:“看风使帆,正是随波逐浪。截断众流,未免依前渗漏”。

释义:比喻根据事态发展的形势随时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言行,改变自己的立场,一般含有贬义。

三十二,将错就错。

出处:《联灯会要·道楷禅师》:“祖师已是错传,山僧已是错说,今日不免将错就错,曲为今时”。

释义: 比喻事情反正已经做错了,索性顺着错误继续做下去。

三十三,皆大欢喜。

出处:一般是佛陀讲经结束后的习惯用语,意思是大家听完佛陀讲经,各个法喜充满,身心愉悦。《佛说观无量寿经》:“无量诸天、龙、夜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礼佛而退”。

释义:比喻一件事让大家都很高兴,都很满意。

三十四,劫后余生。

出处:劫是佛教中讲的一个时间单位。劫有大劫、中劫和小劫。佛教所说的小劫,是根据人的寿命来计算的,人的寿命从80000岁开始,然后每100年减一岁,一直减到人的寿命10岁为止,然后再从人的寿命10岁开始,每过100年增加一岁,一直增加到80000岁,这样一增一减就叫一小劫。一中劫是二十小劫,一大劫是四个中劫。

释义:现指经历灾难过后,能够幸存下来的生命。

三十五,借花献佛。

出处:意思是拿别人的花献给佛菩萨。《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一:“今我女弱不能得前,请寄二花以献于佛,使我生死不失此愿”。

释义:现比喻用别人的东西送人,做自己的人情。

三十六,金刚怒目

出处:金刚,佛教中比喻坚硬、锐利,能够摧毁一切烦恼。金刚力士指的是寺院门口两个手持金刚杵的护法神,一般是怒目并且勇猛的形象,所以称金刚怒目。

释义:形容面目严厉威猛,让人心生畏惧。

三十七,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出处:浮屠,指的是佛塔。七级浮屠就是七层的佛塔。

释义:比喻救人一命所获得的功德,比建造七层佛塔的功德还要大。

三十八,聚沙成塔。

出处:意思是只要与佛结缘,即使像小孩子玩沙子建造佛塔那样的游戏,最后都会成就佛果。《妙法莲华经》:“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释义:比喻积少成多,积水成河,做什么事情,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

三十九,开山祖师。

出处:开山,是指最初在某座名山建造寺院。祖师,宗派的创始人。

释义:现比喻在文化事业中各个学派的创始人,或者某项事业的开创人。

四十,空中楼阁。

出处:《百喻经·三重楼喻》:“昔有富人,痴无所知。至于富家,见三重楼,高广严丽,心慕之,即念:吾有资,盍造斯楼?乃召工匠,嘱以如是。翌日,工匠经地垒砖,日入而息。富人见之,怪而问:“欲作何等?”匠曰:“先做底重。”富人曰:“吾不欲下重之屋。”匠讶曰:“何有不做下重而为第三重者?”富人固言欲如是。时人闻人,毋不嗤之。”佛教中指修行要有次第,打好根基,循序渐进。

释义:现比喻虚无缥缈的东西,或空想不实际的理论。

四十一,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出处:佛教认为人生的痛苦和烦恼,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但是只要肯于回头,回归自性,就能获得解脱。

释义:现在比喻犯罪的人如堕苦海,只要肯悔改,还有人生机会。一般用来劝人弃恶从善或者弃暗投明。

四十二,冷暖自知。

出处:佛教中指个人修行的境界,只能自己感悟,无法用言语告诉他人。《景德传灯录卷》:“今蒙指授入处,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释义:比喻自己经历过的苦辣酸甜,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别人很难体会。

四十三,临时抱佛脚。

出处:烧香礼佛是佛门的日常课程,但有的人平时不用功,等到大难临头的时候,才想起来烧香拜佛。

释义:比喻平时不做准备,事到临头了才开始想办法补救。

四十四,六根清净。

出处:佛教的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只要不受外界环境的干扰,就能保持清净无染,远离烦恼。

释义:形容不受外界干扰,没有任何欲望。

四十五,龙蛇混杂。

出处:《景德传灯录·文殊》:“凡圣同居,龙蛇混杂”。

释义:比喻好人和坏人混在一起,让人很难分清。

四十六,泥牛入海。

出处:《景德传灯录》卷八:“我见两个泥牛入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释义:比喻一去不回头,断绝消息,踪迹皆无。

四十七,牛鬼蛇神。

出处:牛鬼:传说中地狱里的牛头鬼卒,又称阿傍。 蛇神:即佛教所说“天龙八部”之一的大蟒神摩睺罗迦,相传它是人身蛇首的乐神,护卫佛法。

释义:现比社会上形形色色的各种坏人。

四十八,抛砖引玉。

出处:《景德传灯录》卷十:“大众晚参,师云:今夜答话去也,有解问者出来。时有一僧便出,礼拜。稔曰:比来抛砖引玉,却引得个墼子。” (墼子是指还有没有烧的砖坯)

释义:比喻把自己还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拿出来,以便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作品。

四十九,普度众生。

出处:《佛说无量寿经》:“普欲度脱一切众生。”是指佛家以慈悲为怀,普遍度脱世间一切有情无情众生。

释义:佛法度脱众生,不分高低贵贱,一切有情无情都将脱离苦海,登上彼岸。。

五十,敲骨吸髓。

出处:《景德传灯录》卷三:“昔人求道,敲骨吸髓,刺血济肌。”指的是修道人,为了求道应该放下身心,破除我执。

释义:后世比喻极其残酷的剥削压榨。

出自佛教的成语,非常之多,很难统计,今天先为大家分享经常应用的成语五十条,希望大家喜欢!

相关问答

描写菩萨的词语有哪些?

描写菩萨的词语,例如:悲天悯人[bēitiānmǐnrén]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大发慈悲[dàfācíbēi...

【有哪些描写神佛,菩萨神情的成语】作业帮

[最佳回答]大慈大悲,功德无量,佛法无边,普渡众生……

形容观音的词语-eA7uezEO6vy的回答-懂得

大慈大悲,神通广大,普度众生,功德无量,慈眉善目,佛光普照,救苦救难,菩萨心肠观音佛祖不思2113议,救度众生无5261停时,左手摘来甘露水,右手执得杨柳...

表示神话人物词语?

有神话人物名字的成语:女娲补天、嫦娥奔月、八仙过海、天女散花、牛郎织女。1、女娲补天神话故事,创世神女娲炼五色石补天。形容改造天地的宏伟气魄和大无畏...

形容观音的词语-132****4706的回答-懂得

大慈大悲、观世音、观自2113在、行慈5261运悲等词语以下将对观音尊者4102进行详细介绍,其中包括名字的释义由来观世1653音菩萨(Avalokiteśvara),观...

描写人物神情的词语_作业帮

[最佳回答]描写人物神态的成语岸然道貌指严肃的神态.不动声色声:言谈;色:脸色.在紧急情况下,说话、神态仍跟平时一样没有变化.形容非常镇静.怆地呼天怆:悲...

有关吉利的词语?

其二,关于结婚时的吉利词语有:白头偕老,早生贵子,百年好合,新婚愉快,相亲相爱,美满良缘等。其三,关于祝寿时的吉利词语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福寿双...白头...

观音菩萨是四字成语吗?

观音菩萨是一个人物的称呼,不是成语。自从西游记问世后,观音菩萨的影响力更是超过了任何一位神仙,佛爷。走进了千家万户。成了佛家的代表人物。也是由于她在西...

观音的性格四字成语?

普渡众生!大爱无疆!慈眉善目普渡众生!大爱无疆!慈眉善目

天宁寺佛像菩萨天王罗汉可以用什么成语形容?

天宁寺佛像菩萨天王罗汉可以用“神彩奕奕”来形容。这些佛像菩萨天王罗汉都是以金铜铸造而成,色泽金黄,散发着耀眼的光芒,犹如天上的神仙下凡。每一尊佛像都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