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传”一词语,最早出自“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庄子·天道》)的言说。原意是,用言语传授知识、道德准则。
“身教”,出自“以身教者从”(《后汉书》)的论说。原意是;以身作则,示范于人。
汉语成语的“言传身教”思想内涵,在《论语》一书中,已记载有生动的道德实践和体验。
言传身教,既是人生观,又是方法论。
说其为人生观,是指现身说法,具有改变人、塑造人的功能和作用。
说其为方法论,是指其为改变人、塑造人上的方法和路径,以身作则。
现在,我们在解释这一成语时,好像只注重了方法论的意义,而忽略了人生观的灵魂。
言传身教,既是先觉觉后觉的人生担当,又是教学育人的灵魂工程。
“言传”,是知识和心得的传授。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论语·学而》)
其中,“文”是文化知识的言传,“行、忠、信”是德行知识的言传。
孔子在“言传”上,先是“学而不厌”,然后是“诲人不倦”。
“诲人不倦”的价值意旨,是在传授知识、心得中,启发人之自觉,觉醒其人性。
“言传”之教,非只是做知识的传授者,更在于成为灵魂的工程师。
孔子以“言传”为己任,藉由尽己所学传授于弟子,以期达致培育人才、改造社会的理想目标,而成为儒家思想的导师,儒学的先哲。
现实中,每一名教师或灵魂导师,无不是藉由“言传”而著述传播真理,传道解惑,开启人的心智,觉悟人的性命,唤醒人的良知,普及科学知识。
在先哲的思想中,认为做事先要做好人。在做人和做事的关系上,是先做人而后做事。
孔子的弟子曾参之所以要经常自省吾身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乃缘于实习、实践重于知识。为人表率,以身作则,才是最好和令人信服的道德学问传授。
在传授人生学问上,先要修诸己,改造自己,深造自得,方能要求别人,身教重于言教。向别人传授做人的道理,先要躬身实践,亲自体验。
比如在家庭教育上,孩子之所以不听父母的话,主要缘于长辈不能以身作则,而失去了话语或“言教”的影响力和权威性。
家长说一套做一套,表里不一,怎么能要求子女听话?
学校的教育,固然重要,而家庭的教育也不可忽略。
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往往是润物细无声的。父母做什么,有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就在身行中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古人言,子不教父之过,就包涵这样的意思。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孔子好学乐学、躬身实践而成圣的人格典范,成为后世儒家学者学习和看齐追随的楷模。
这一身教的影响力和示范作用,无疑是“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中庸》)的人格表率。
身教之重于言教,要在言行合一,表里如一。
行为示范,现身说法,便是“身教”。
我们常讲的为人师表,就是要在言行上做到始终如一,德行让人信服。
“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 (《后汉书》)
身教者,不仅是行为的示范,而且是人格的感动。行胜于言,身先表率则人易思齐而跟从。
“言传”易,而“身教”难。
在领导和管理工作上,要求别人做到,自己首先做到。率先垂范,身先士卒,就是无声的命令。
做好领导和管理工作,既要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又要发挥人格魅力的影响。
自己先做好人的表率本身, 自会形成示范引导、人格感染的力量。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诗经·小雅·车舝》)
人有崇高的人格和德行,自能感召而带动人,令人看齐追随。
不必言教而人自效仿、跟从,见贤思齐,“景行行止”,便是“身教”的价值精髓。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 (《中庸》)
君子庸言之信,莫不可以为天下则;庸行之谨,莫不可以为天下法。
在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看来:
“唯天下至诚,极乎诚而无妄,故理无不辨而经以正,情无不通而纶以合,尽于己而为天下法焉,则天下之大经皆其所经纶矣。” (《船山遗书·四书训义·中庸》)
圣贤心性至诚,道明而心正,情通而理得,尽性致命而以身作则,自能为天下法则,成为人格的偶像和楷模。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以身作则,这一汉语成语,出自《论语·子路》,原文是: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以身作则,既用来揭示领导行为的先进性和示范性,又在于揭示管理工作的权威性和感染力。
一名领导者或管理工作者,如果能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身先士卒,就会令人信服,而产生人格形象带动作用,发挥示范的影响。
领导和管理者的以身作则,意味着人格与权威的统一,彰显了身教重于言令的价值意旨。
以身作则,提示人们在领导和管理工作中,有必要发挥先进的示范作用。
在躬身“以身作则”的实践中,体现了修身为本和上行下效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领导过管理者的先进示范价值,既体现为亲身实践所证验之可行性,又体现为从我做起而对人不过分苛求的宽容性,贯彻了仁恕之道。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在早期儒家的思想中,认为自己亲身体会、体验,方能推己及人,感受别人施诸己而不愿也勿施之于人的价值意旨。
以身作则,无疑是对自身的严格要求。
严格要求自己,便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宽以待人。
这里的核心价值意旨是:
自己先行做到,然后要求别人做到,则不会苛责于人,非为强人所难。
在领导和管理工作上,上行则下必效。
“君者仪也,民者景也,仪正而景正;君者盘也,民者水也,盘圆而水圆。”(《荀子·君道》)
在领导和管理工作中,员工不光在乎管理制度,以及领导和管理者说了些什么,更看重的是其能否以身作则,先提升或约束自身,给人作出好样子。
领导和管理工作,不光是要求、命令和问责,更为重要的是做好示范,立好标杆,提供标准。
活生生的示范行为,更可信、可行、可敬,就能发挥无形的先导、指导和制导的作用和力量。
领导和管理者的示范先进性,可成为先导方向和标准。
领导和管理者的示范可行性,可成为指导方略和准则。
领导和管理者的示范过程性,可成为制导流程和范式。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论语·颜渊》)
想要正人,先要正己;己正,而后人自会正。
以身作则的思想内涵,在早期儒家经典文献《论语》中已然有所提示和警示,并为诸子继承发展为不朽的经典用语,成为人生的哲言和思想精华。
“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中庸》)
君子之所以能够发挥以身作则的示范,乃缘于其本诸身而诚身,明善而正身,然后征诸于人,令人心悦诚服。
以身作则的人生哲言,告诉人们:自身权威的确立,非在于己身拥有的权力和强力,而在于大家的信任和信赖。
令人信任,会得到敬重;得人信赖,会收获尊敬。
受人信任,本于己身之可信。信立于己,方可信服于人。
从修身上言,己身之可信,乃在于能够修身正行。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
管理者正己身,以身作则,则人自正;若己身不正,就无法要求别人向己看齐。
领导和管理的使令之威力,建基于身教示范的影响力和榜样的感染力。
领导和管理者,只有严以律己,做到“身正”,方能严格要求别人;只有率先垂范,方能让人看齐追随,“不令而行”。
反之,不能令人信服,则必是令而不从。
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人们最恳切的要求和最信服的行为,便是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以身作则。
反过来说,领导者和管理者最希望看到或得到的效验和结果,是藉由以身作则获得员工的信服和信任。
在以身作则的领导和管理行为中,内涵着领导与员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双向互动关系,体现了双方相互认可、信任的过程。
最好的管理艺术,就在于把握这一内涵和过程,藉由以身作则的榜样影响,达致不令而行的管理绩效。
在明代儒家学者王艮看来:
“反其仁治敬,正己也。其身正而天下归之,此正己而物正也,然后身安也。”(《黄宗羲全集·明儒学案·泰州学案一》)
这里,正己而身正,是发挥榜样的示范感召力量;仁爱而诚敬,是榜样中的人品和素养。身安而天下归附、人们自正,是榜样力量所带来的效验。
领导者和管理者的以身作则,既有示范作用,又有榜样影响,就会发挥带动和推动作用。
在“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管理理念中,体现了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我自己做到了,就有权力要求别人力所能及地做到。别人再做不到,便是不尽心尽职,我就有权力进行惩罚性处理。
我自己实践了,率先做到,便有威信或软权威感染别人齐心协力践行。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论语·子路》)
上行下效之所以有如此的必然效验,就乃缘于人情之常往往是信服于德,见贤思齐。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道德的影响,若风之力量,则所过者必为感化,移风易俗,天下从风而服。
我自己示范了,以身作则,就会号召带动别人齐头并进。
“上者,下之师也,夫下之和上,譬之犹响之应声,影之像形也。”(《荀子·彊国》)
上为下之师,揭示了领导者和管理者在发挥作用影响中具有类似导师、教师一样的表率职责,身教重于言教。
中华传统政治文化的教化功能,既在于道德知识的教育普及,更在于上行下效的以身作则。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孟子·滕文公上》)
用现在的话说,领导者或管理者的一言一行,群众都看在眼里。上正则下正,上行必下效;上不正则下邪曲,上梁不正下梁歪。
我们每个人要发挥正能量,扩大影响力,发挥带动力,而以身作则便是最好的办法和功夫。
以身作则的人格标杆,一旦为组织力量和权力所加持,便会发挥无穷的能量,会令组织中的每个人做到“无须扬鞭自奋蹄”,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中华传统文化,流传下来很多文化瑰宝,成语就是其一。每个成语都是特定文化体系中提纲挈领之论说,富有价值观和方法论的涵义。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问答
[最佳回答]以身作则
[最佳回答]悬梁刺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桃李满天下身教重于言教耳提面命有教无类口讲指画因势利导薪尽火传春风化雨教学相长循循善诱良师益友师严...
言传身教:【基本解释】: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拼音读法】:yánchuánshēnjiào【近义词组】:以身作则、现身说法【反义...
意思是用实际行动以及说服教育别人。身教就是用行动以身作则。言传就是用嘴传达敎育。既有行动又有语言,使教育更具说服力,更让受教育者心服口服。意思是用实...
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身先士卒、为人师表、身体力行。以身作则[yǐshēnzuòzé]:则:准则,榜样。以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出处:《论语·子路》:“其...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教人做人的成语应该是“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仁德之人乐于在山上居住,有智慧之人乐于在水边停留。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
“以身为师”是一个成语,指的是以自己的身教作为师,用自己的行为和做法来教育指导别人。这个成语强调了教师身先士卒、为人师表的重要性,强调了教师的言行举...
“言传身教”出自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第五伦传》:“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论。”所以“言传身教”没有下一句。“言传身教”意思是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
[yánchuánshēnjiào]言传身教言传身教,【解释】:言传:用言语讲解、传授;身教:以行动示范。既用言语来教导,又用行动来示范。指行动起模范作用。...
当教别人写字成语时,首先要选择一些常用且有代表性的成语,如"一马当先"、"井井有条"等。然后,可以通过以下步骤进行教学:1.先给学生讲解成语的意思和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