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很久以前,东汉大臣、史学家班固在他所写的《汉书·乐志》中,曾提到了一个词,叫“象人”。按三国时魏国人孟康的解释,所谓“象人”,指的是扮演鱼、虾、狮子的艺人。也就是说,至少在近两千年前,北方大地上就已经有舞狮的艺人存在了。
一只八面威风的狮子,披一身浓密油亮的金黄色皮毛,眼瞪四方,俯瞰众生,稍一不爽,张嘴一吼便地动山摇了。所以,闲暇之余,喜庆之时,当把一张狮子皮断然披到身上,八面威风地挪腾跳跃,仿佛整个人顿时也有了一身挥霍不完的精力,更有令人臣服的威猛,顿时就娱乐了大众,更鼓舞了自己。但中国原本并没有狮子,它和龙、麒麟一样,只存在于神话中。汉朝时狮子从西域传入,人们在惊奇之余模仿它的外貌、动作,渐成狮舞。第一次舞狮的场面没有被文字记载下来,但只要稍一闭眼细想,沸腾的喜悦之情还是立即扑面而来。生而为人,人们在天地间有那么多的无奈,于是像鸟一样凌空、鱼一样遨游、狮子一样雄健,一直是人们深潜于心的理想,在晨昏时仰头眺望。
那时候置身苍凉高阔环境里的北方人,还很少知道在很南的南面,广州府新安县有一个很小的村庄,村边有一条很深的水沟。在当地客家话里,田野间的水沟被称为“圳”,很深的水沟,那便是“深圳”了。这个地名始见于史籍是1410年,即明永乐八年,清初年才建墟,然后渐渐繁衍壮大,炊烟日盛。等到一个叫黄连胜的小男孩在很深的水沟西面那个叫上川的地方出生时,已经是1906年,大清王朝也只剩下5年光景了。在这之前,比黄连胜年长59岁的黄飞鸿早就成为洪拳大师,名冠岭南一带了。广东人尚武,洪拳、刘拳、蔡拳、李拳、莫拳那时已经形成,盛年男子纷纷投身其间,以热血与激情全力捶打自己的肌肉与筋骨,强手如林,蔚为壮观。据清光绪年间的《大清缙绅全书·御前侍卫》统计,当时岭南两广籍的“大内高手”达62名,其中来自广东的就多达53名。
黄连胜9岁时拜师学的也是武术。世事动荡,列强接踵而至,因鸦片引发的争战已经持续多年,坚船利炮堵到家门口了,满目疮痍。好男儿当自强,至少要凭一身过硬的拳脚安身立命。国弱民贫中,心忧天下的人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猛如虎,壮如狮,威震四方,驱敌如神。尚武与舞狮便这样不由分说融合到了一起。
现在已经没有人说得清黄连胜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学舞狮的,是学武一段时间后还是同时起步?五代十国之后,随着中原移民的南渡,兴于北方的舞狮活动也渐渐传入岭南地区,原名为瑞狮,意为吉祥如意,因为“瑞”字方言谐音“睡”,便有人将其改为“醒狮”,寓意醒狮醒国魂,击鼓振精神。这项活动本来就融武术、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狮子”头上扎有一只角,成为驱邪避害的吉祥瑞物,威猛粗犷,长相夸张,每逢节庆或有重大活动必起舞助兴,蔚为壮观。舞者身手越矫健,舞得就越出彩,于是学武之人扛起舞狮大任,便也顺理成章了。
年少的黄连胜登上了这个舞台,他在模仿狮子的挪腾跳跃和伏、坐、叩首中一点点长大。然后为了谋生,他赴海外,先是当海员,各国漂泊,继而1937年,他在香港开起“叙胜堂”武馆,很快名声大噪,学艺者达上千人。这年7月,卢沟桥事变发生,全国抗战开始,兵锋步步逼近,日子越发局促不安起来。第二年日军在大亚湾登陆,旋即占领了黄连胜的老家宝安县。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越过深圳河,香港也沦陷了。覆巢之下,岂有完卵?憋屈支撑了几年,熬到抗战胜利,黄连胜终于回到深圳,回到宝安,回到他久违的上川,还是干老本行:开馆授徒,授他心爱的武术和醒狮,同时行医济世。
一人饰笑面大头佛手执大葵扇在前引狮,两人饰出洞狮子,在平地、平台做出睁眼、洗须、舔身、抖毛等一系列动作,或到3米多高的高台翻滚,在6米多高的高杆上采青以及做出抢炮、踢炮之类的绝活;而给人拜年时,则巧妙破解主家给出的七星伴月阵、蟹阵、蛇阵、蜈蚣阵等等象形阵式,按章法逐一进行,如破七星伴月阵从正东小盆破起,依南、西、北之序,最后破中心大盆,摆出皆大欢喜对联或吉利字样,引来一片叫好。躲在夸张华丽的“狮子皮”之下的两人,以四平马步、叉步等20多种步法,默契配合,模拟出狮子栩栩如生的造型,以及喜、怒、哀、乐、动、静、惊、疑等花样百出的各种情绪神态,憨态可掬,生机勃勃。重复别人容易,创新却难,但黄连胜的醒狮舞却不断出新,道具虽也是传统的舞狮造型,舞蹈动作则以洪门拳为主体,又结合五大南拳等精华,自创36点、72点、108点拳法,无论登高、跳跃还是腾转,动作都高难惊险,地域文化特征浓郁,力量、平衡、胆量和技巧日趋完美,成为当地夺目的文化品牌。
沧海桑田,曾经的广东府新安县,现在是深圳宝安区。而黄连胜的老家上川,现在则成为一个有着36000多人的上川社区,不仅有920多家商铺和130多家工厂企业,更集商贸、工业、居住于一体,配套有870平方米的科普小公园和100多平方米的图书阅览室等等。2022年我来此参观时,没有见到黄连胜,他已经于38年前,即1984年离世了。但新安街道却特地在黄氏宗祠附近,设立一个“上川黄连胜醒狮文化馆”,陈列出醒狮舞的图片、影像和文字资料,以及狮头、狮被、旗幡、器械、服装、乐器等醒狮舞的道具,并细细列数醒狮传承发展的历史脉络。
我就是从馆内一张张老照片里看到黄连胜的,清瘦、精干、五官舒展、目光如炬。在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弟子黄兴良接办上川黄连胜醒狮团,1991年开始带领醒狮团参加各类醒狮比赛,连续3年获得西乡镇舞狮比赛冠军。至今已发展了上合、河东、河西、开屏、臣田、盐田、耗业和乐群等8支队伍,骨干团队40人,学艺者上千,甚至连黄连胜年少当海员时曾抵达过的印度、荷兰等地也很盛行。2016年和2017年这里还连续承办了“黄连胜杯”粤港澳大湾区醒狮邀请赛,以扩大醒狮舞的影响,并激发更多年轻人投入舞狮队伍。2019年上川黄连胜醒狮舞申遗,2021年被授予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项目。自强、健壮、欢乐、喜庆、吉祥,黄连胜一辈子所追求的醒狮技艺,愈发得以弘扬。唤醒狮子,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也是他的理想。如果地下有知,他应该非常欣慰。
1935年,毛主席指挥红军翻越了长征中最后一座高山。之后,主席写下了一首非常著名的现代诗《长征谣》。被人改编成歌曲,在军中广为流传。
解放后,这一首歌谣又被改为了《清平乐·六盘山》正式发表。词中有一句名句,叫“不到长城非好汉”。如今,几乎每一位中国人,都听说过。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每年都有大量中外游客去登山海关长城,拍照留念,人人嘴里都会念叨“不到长城非好汉”。
可是说完后,又马上自我调侃道:为什么登上了长城,还是没觉得自己是好汉呢?其实这是因为,大家根本没有理解这句话的真实含义。
毛主席的《清平乐·六盘山》,延续了一贯的艺术创作特色,词中引入了民俗谚语。“不到长城非好汉”这句词,就是对民间谚语的巧妙化用。
另外,这首词中除了有佳句,背后还有不少的故事,以及一个涉及300红军生死,“望断南飞雁”的谜团。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白话翻译:
巍峨的山峦,天空高阔,云淡风轻。回望来时路,大雁的影子,消失在南方。古语有云: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一算,红军长征已经走了二万里,胜利就在眼前。
站在六盘山最高的山峰上,西风卷起了革命的红旗。如今,我们手上握着捆龙的长绳,什么时候能缚住那一条邪恶的苍龙。
这首词第一句“天高云淡”,是指红军当时已经爬上了六盘山的山顶。六盘山在甘肃固原,这个山主峰海拔2928米。它的山腰上有很多曲折的弯。从山下到山上,一共有34个盘旋。
它为什么叫六盘山,而不叫三十四盘山呢?这是因为,古代的时候,有人上山怕迷路,往往跟着鹿的足迹行走,于是称它为“鹿盘山”,后来取谐音改名为“六盘山”。
翻过了这座山,部队就在毛主席带领下去了吴起镇,进行“瓦窑堡会师”了。
在这之前,毛主席刚刚指挥红军,跟国民党进行了一些小规模的交火,并取得了胜利。因此他当时的心情也和六盘山上的自然风景,合二为一了。
这第二句,“望断南飞雁”,表达的是对留守后方的人们的挂念。
“不到长城非好汉”中的长城,就是我们熟知的长城。长城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一个军事防御工程,它是为了抵抗北方游牧民族南侵而修建的。
唐代王昌龄有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古往今来,我们有很多保家卫国的战士,都是在长城边上牺牲的,长城象征着华夏民族打不折的精神脊梁。
“好汉”这个词出自《询刍录》, 说的是汉武帝当年征讨匈奴,打了二十年硬仗。卫青、霍去病等名将,更是取得了赫赫战功。
北方的匈奴人对汉兵既畏惧又钦佩,称汉军为“好汉”,后来就变成了对男性的一种美称。
所以不到长城非好汉,在俗语中的本义是:不敢为了保家卫国冲上前线的男儿,绝不是汉族的好男儿! 那么,毛主席把它用到这首词里,是什么意思呢?
一度有人认为,这里的“长城”是指抗日战争的第一线。但是毛主席后来做了注释说,这首词主要是针对蒋家王朝来写,那个时候还没有到抗战时期。
所以又有人把这里的“长城”理解为长城在陕西的中段,没有走到这里,就不算好汉。
事实上,这些都不对。毛主席真正想说的是:不敢为了拯救中华民族,舍生忘死,冲锋在前的男儿,就绝不是好汉。
红军之所以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为的就是拯救中国。所以这个长城,不是指真正意义上的长城,而是精神上的长城。与此同时,这个“长城”,也可以是指六盘山这一片地方。
六盘山在古代正处于汉民族、北方游牧民族和中亚各个民族的交通要道上。它三方通达,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小时候看《说岳全传》,书上经常提到,岳家军与金兵大战六盘山。后来看史书,宋朝人说它是中国的“襟带之地”。同时,它也是南宋与蒙古作战的前线。
成吉思汗在1127年7月攻打西夏时,正是死于六盘山的行宫中。可见,六盘山在古代,也曾经是像“长城”一样的边防前线。 所以红军到了六盘山,也算是到了拱卫华夏民族的前线了。
词的上半阕,基本上算是对红军长征作了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到了词的下半阕里,毛主席开始展望未来。先写红旗在六盘山的高峰上,迎风招展的样子,然后引出“今日长缨在手”。
这是说,我们长征胜利了,现在轮到我们调过头来打国民党了 。以前是他们追着我们跑,今天我们也要追着他们打。什么时候,可以用我们手中的武器捉住这条老苍龙?
很多人在这里把“苍龙”解释成“太岁凶星”。词的前面提到了“长缨”在手,长缨就是长带子、长绳子,这里应当理解成“捆龙绳”。
用一条带子或者绳子,缚住一颗天上的“凶星”,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这里,应当把“苍龙”理解成一条恶龙。
苍龙本来指的是青龙,龙在我们的民族文化里面,本来是一尊神,但是它从来都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适当的条件下,人们可以打倒它,推翻它,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特别的地方。
西方人相信上帝,所以他们从不推翻上帝,但是我们中国人不一样。你神仙当得好,我们就拥护你;当得不好,我们不但要推翻你,还要把你送上“剐龙台”。
因此,在这里依旧把“苍龙”理解成一种动物,更能体现作者本身的革命意识。
一般认为,毛主席这首词,最初是以歌谣的形式,在军队中间出现的。有人说它原先是一首现代诗,叫《长征谣》。后来经过毛主席本人8次修改,才变成了如今我们看到的样子。
不过,也有学者持着相反的看法。因为《长征谣》如果去掉一些重复用词的话,剩下来的就是《清平乐·六盘山》的原句 。
比如“不到长城非好汉”,“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一句都不少,只有个别字词的改动。
下面让我们来看1942年8月1号,发表在中共淮海区委机关报上的《长征谣》原文:
天高云淡,望断南归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同志们,屈指行程已二万。
六盘山呀山高峰,赤旗漫卷西风。
今日得着长缨,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同志们,何时缚住苍龙?
相信大家很容易看得出来,这首歌谣,是在词作的基础上改编的。只是有人为了让它在军中传播,给原作加进了衬词和重复句式。
毛主席一向对于发表作品,表现得十分谨慎。他的作品还在不断修订中,没想到这边已经配乐唱上了。《清平乐·六盘山》的正式版,直到1949年以后才在报纸上登出来。
另外,不知是否因为这首诗中,有一句“望断南飞雁”引人遐想。于是引出了一则六盘山下耿家镇,300红军一夜亡的奇案。 这则故事,曾经在很多正规媒体上发表过。
内容是说1935年10月15号,毛主席带着部队来到了耿家湾镇。红军在这个地方过了一夜,第二天起来的时候,发现镇外有三百多名红军,突然意外死亡。
当时以为是敌人下毒,但是调查了很久,都没有找到真凶。到了解放后,有专家去调查,才发现是当地的水质有问题。
因为当地产石油,所以地下的钾离子的含量,是正常含量的6倍左右。所以当地下水溢出地表的时候,经过地面的构造层,产生了有毒物质。
不过在1997年的时候,有一个人,跑到了出事地点去调查。他自称翻阅了当时县档案馆的存档,发现并没有记录这一次死亡事件,所以这件事从此成了一个悬案。
《清平乐·六盘山》创作的时间和《沁园春·雪》差不多是同一时期。这首词用典自然,语言通俗,几乎看不出雕琢痕迹。
其中“不到长城非好汉”一句,学者田秉锷认为是出自“俗语”。 “好汉”的来历,已经在前文中提到了。至于田秉锷认为是出自俗语,现在查不到。
以“苍龙”喻蒋家王朝,用“长缨”缚之。表现出了长征胜利后,红军改天换日的勇气,也是全词中的一大亮点。
后来,“长缨在手”一句也非常有名。印象当中,二十年前还有人拿它当名字,拍了一部电视剧。剧情没有印象了,歌词也写得不好。唯有“长缨在手”一句特别响亮,很好听。
相关问答
高阔成语:高视阔步、高谈阔论、水阔山高高视阔步[gāoshìkuòbù]基本释义眼睛向上看,迈大步走路。形容气慨不凡或态度傲慢。贬义出处《隋书...
天高云淡是一个汉语词语。解释:天气晴朗,天空云少而高,轻薄而淡。用法:形容秋色的天空。出处:毛泽东《清平乐·六盘水》。今天是个天高云淡的天气,适合去放风...
[回答]诗歌鉴赏有章可循,有一些模式可套用,但有一个前提,你必须把诗歌读懂,否则作用不大.诗歌题目的设置,一般会涉及以下方面:①在重点字词上设置考点,...
[回答]【赏析一】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宋代豪放派词作家的杰出代表.他的这首《太常引》,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出自毛泽东的《清平乐·六盘山》。《清平乐·六盘山》是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该诗最早发表在《诗刊》195...
[回答]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与景物题型及答题步骤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教学文摘→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与景物题型及答题步骤2011-10-27→手机...
《益都县图志·山川志》:云门山,在府城城南五里,崖壁上衔蚌壳结石,相传海田所变。主峰大云顶,有洞如门,高阔过丈,南北相通,远望如明镜高悬,夏秋时节,云雾缭绕,...
出处:“不到长城非好汉”出自毛主席1935年10月所写的一首词《清平乐·六盘山》,《清平乐·六盘山》为毛泽东翻越六盘山时的咏怀之作,抒发了“长缨在手”定当...
姓名,传达着天地之玄机。名乃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历史、民俗学精髓之综合成果,是一个人形象、素质、品味之标志。一个符合自己的好名雅号,能给您暗示引导、...
[回答]【答案】12.D13.D14.C15.(1)起初,(洞)似乎高大宽敞,可以行走。(3分)(2)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3分)【解析...